索靖 出師頌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索靖-出師頌
索靖(239一303年),西晉書法家,字幼安,敦煌(今甘肅)人。張芝姐姐的孫子。官征西司馬、尚書郎,封安樂亭侯,謚曰莊。工書法,尤擅章草,傳張芝草法而變其形跡,骨勢峭邁,富有筆力。前人評謂“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余姿,張不及索。”靖亦自重其書,峻險堅勁,自名其字勢為“銀鉤蠆尾”。所書《出師表》很著名。著有《草書狀》。
索靖是晉代著名書法家,《宣和書譜》記載,索靖少年時就有出群之才。索靖書法以章草名動一時,其書法“如風乎舉,鷙鳥乍飛,如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十分地險峻遒勁。索靖在中國書法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史評其書法“與羲(王羲之)、獻(王獻之)相先后也”,而《出師頌》是其碩果僅存的孤品。
索靖書《出師頌》卷,紙本,章草書,縱21.2cm,橫127.8cm。《出師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索靖唯一墨跡。這件作品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情況大致是:唐代經太平公主、李約、王涯先后鑒藏;南宋紹興年間入內府;明歸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內府;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攜出宮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民間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賣公司征得,故宮博物院以巨資購回。
《出師頌》釋文:
茫茫上天 降祚為漢 作基開業 人神攸贊 五曜宵映
素靈夜嘆 皇運未授 萬寶增煥 歷紀十二 天命中易
西戎不順 東夷構逆 乃命上將 授以雄戟 桓桓上將
實天所啟 允文允武 明詩閱禮 憲章百揆 為世作楷
昔在孟津 惟師尚父 素旄一麾 渾一區寓 蒼生更始
移風變楚 蕩伐獫狁 至於太原 詩人歌之 猶嘆其艱
況 將軍 窮域極邊 鼓無停響 旗不踅(該字左上部為“車”)褰 渾御遐荒 功銘鼎宏(去蓋右加金)
我出我師 於彼西疆 天子餞我 輅車乘黃 言念舊勞
恩深渭陽 介珪既削 裂壤酬勛 今我將軍 啟土上郡
傳子傳孫 顯顯令聞
本幅無款。后紙宋米友仁跋:“右出師頌,隋賢書,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審定。”右下鈐“監書畫博士印”。左鑒藏印記6方,計有:“物”(半印)、“□軒”、“□□山牧”、“古希天子”、“壽”及一印文不辨印。右鑒藏印6方,為“安儀周家珍藏”、“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
引首篆書“晉墨”兩字及花押“伍”,押上鈐“御府圖書”,據押和印,前人定為宋高宗書,實為明人仿寫。另有清內府鑒藏印“太上皇帝”、“石渠寶鑒”、“寶笈重編”、“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左上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年)御題一段。
前隔水鑒藏印有:明王世懋“瑯琊王敬美氏收藏圖書”,清安岐“安”、“儀周鑒堂”,清內府“八徵耄念之寶”。后隔水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年)御題一段,下鈐“乾”、“隆”印,另有清安岐鑒藏印“麓邨”。
此本見于著錄的有: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吳其貞《吳氏書畫記》、孫鑛《書畫跋跋續》、清·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吳升《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阮元《石渠隨筆》、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倪濤《六藝之一錄》等書。刻入《三希堂法帖》。
根據著錄書及鑒藏印記,此本稱為“紹興本”《出師頌》,據米友仁跋,多定為隋賢書,也有認為是西晉索靖或南朝梁·蕭子云寫,乃至唐人作。
《出師頌》作為流傳有緒的章草墨跡曾留存有兩本,一為此“紹興本”,一為“宣和本”,后者曾入北宋內府,有宋徽宗標題“征西司馬索靖書”及“宣和”瓢印,一般定為西晉索靖書,也有認為是梁·蕭子云書,經北宋《宣和書譜》、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其流傳情況大致是:北宋入宣和內府,明代似從嚴嵩家輾轉入文彭手,后售于項元汴,入清后不存。“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戲鴻堂帖》,王肯堂《潑墨齋帖》亦曾摹刻,今僅存法帖拓本。
紹興本《出師頌》本無名款,后人認為是西晉索靖或南朝梁·蕭子云作,或謂隋賢或唐人書,并無定論。從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約、王涯等人鑒藏印看,書寫不會晚于初唐。據宋·米友仁跋定為“隋賢書”當較可信。
此書屬于比較典型的早期章草書體,“蠶頭鳳尾”,帶有隸書遺痕,“銀鉤蠆尾”具有草書特征,整體書風規整而不失變化,勁健中可見自然飛動之勢,古樸而又典雅,是六朝以來創立規范章草的傳統體貌,唯稍增飄逸之勢,與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體大致相近。故定為隋人書是合宜的。
索靖集評:
齊王僧虔:張芝、索靖、韋誕、鐘會、二衛并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論書》)
齊王僧虔: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又論書》)
梁袁昂: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古今書評》)
唐張懷瓘:崔瑗善章草……索靖乃越制特立,風神凜然,其雄勇勁健過之也。(《書斷》)
唐張懷瓘:引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并號“書圣”。(《書斷》)
唐張懷瓘:引王隱云:靖草絕世,學者如云,是知趣皆自然,勸不用賞。時人云: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余姿,張不及索。(《書斷》)
唐房玄齡:靖與尚書令衛瓘俱以善草書知名,帝愛之。瓘筆勝靖,然有楷法,遠不能及靖。(《晉書 列傳第三十》)
宋姜夔: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續書譜》)
元劉有定:索靖與衛瓘及其子恒俱學于張伯英。瓘自言我得伯英筋,恒得伯英骨,靖得伯英肉。(《衍極注》)
清宋曹:衛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書法約言》)
清錢泳:北派由鍾繇、衛瓘、索靖及崔悅、盧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書學》)
清阮元:《唐書》稱詢始習王羲之書,后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嘗見索靖所書碑,宿三日乃去。夫《唐書》稱初學羲之者,從帝所好,權詞也;悅索靖碑者,體歸北派,微詞也。蓋鍾、衛二家,為南北所同,托始于索靖,則惟北派祖之,枝干之分,實自此始。(《南北書派論》)
清阮元:崔悅與范陽、盧諶齊名,諶法鍾繇,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章皆盡其妙。(《南北書派論》)
清包世臣:草書唯皇象、索靖筆鼓蕩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索靖傳》云:“靖與衛瓘俱以草書知名,瓘筆勝靖,然有楷法,遠不能及靖。”始知作草如真,乃漢、晉相承草法,吳郡傳衣未遠,非由冥悟。余前讀《晉書》,于此章句,視為詞藻,心鏡不明,目精遂瞇。是以釋子傳法,名曰“證盟”法必心悟,非有可傳;不得真證,難堅信受。余今日則不啻親承獅子吼也。歡喜贊嘆,并記于后,以吿天下后世之同此志者。(《藝舟雙楫》) 清 劉熙載:索幼安分隸,前人以韋誕、鍾繇、衛瓘比之,而尤以草書為極詣。其作《草書狀》云:“或若倜儻而不群,或若自檢其常度。”惟倜儻而彌自檢,是其所以真能倜儻與?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其為沈著痛快極矣。論者推之為北宗,以歐陽信本書為其支派,說亦近是。然三日觀碑之事,不足引也。(《藝概》) 清 劉熙載:西晉索靖、衛瓘善書齊名。靖本傳言:“瓘筆勝靖,然有楷法,遠不及靖。”此正見論兩家者不可觭為輕重也。瓘之書學上承父覬,下開子恒,而靖未詳受授。(《藝概》)
清劉熙載:書有振、攝二法。索靖之筆短意長,善攝也;陸柬之之節節加勁,善振也。(《藝概》)
清周星蓮:昔有人問索靖筆法,索靖以三指執筆,閉目謂之曰:“膽,膽,膽!”(《臨池管見》)
清朱和羹:魏晉去漢未遠,故其書點畫絲轉自然,古意流露。索、衛屬一臺二妙,二王妙跡,天骨開張。(《臨池心解》)
清康有為:王侍中論張芝、索靖、韋誕、鍾繇、二衛書“無以辨其優劣,惟見其筆力驚異。”斯論致公。袁昂、梁武、肩吾、懷瓘、嗣真、呂總諸品,必欲強為甲乙,隨意軒輊,滋增妄矣。(《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詳觀索靖、王導、右軍、大令、魯公草書...巨刃揮天,大刀斫陣,無不以險勁為主,若不得執筆之勢,如何能之?(《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姜堯章最稱張芝、索靖、皇象章草,以時人罕及,因力學之。(《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若欲復古,當寫章草,史孝山《出師頌》致足學也。(按:《出師頌》,索靖書。)(《廣藝舟雙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