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饒樸拙——徐無聞篆刻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徐無聞(1931—1993.6.20),原名永年,字嘉齡,三十後耳失聰,更字日無聞。凡書法篆刻及論藝之作皆以無聞署名,故藝術同好只知其字,而原名反晦也。齋名歌商頌室。四川成都人。
其尊人益生公以書法篆刻擅名,規模漢印,極饒樸拙之趣,年輕時家境寒素,嘗靠鬻藝以贍家小。無聞兄幼承庭訓,七歲即由父督習歐書,年十二兼攻《嶧山碑》、《三墳記》、《石鼓文》,同時并操刀摹習古印,及泛濫明清印家之作。十五歲獲識著名學者、監藏家潛江易均室先生。均室先生盡出所藏王福庵、李尹桑、唐醉石、趙叔孺、方介堪、鄧爾雅等當代諸大家刻印供其摩挲學習,眼界由是大開。均室先生雖不孥刀刃石,然精究印學源流及印藝評監,曾先後輯譜《古印甄》、《文何印萃》、《明清名印集拓》、《鐵書過眼錄》、《錦里篆刻精存》等,不唯於其治印多所啟迪,而於古文字、辭章、監古諸學之指引,皆有深遠影響。
及長,就讀四川大學中文系,一九五四年以優異成績卒業,次年分配重慶西南師范學院(今稱西南師范大學)任教,先後主講唐宋文學及文藝理論等課程。雖課務較忙,然於宿好未嘗一日忘懷也。中歲篤嗜褚登善書,於《雁塔圣教序》尤所心醉,一九六三年以赴滬從郭紹虞先生學古代文論之便,曾兩謁沈尹默先生叩請筆法,沈老固以精究褚法而聞於時者,并揮毫二紙贈之。於印則仍請益周菊吾、方介堪兩先生,方老居溫州,求教唯托郵筒而已。
七十年代初,余以介堪先生之函介,始與無聞兄通魚雁,互道治藝旨趣,皆強調書刻應以文字為之基,力崇端雅,引為同調;并交流所作印蛻。其印典雅干正,力求印從書出,選字布局,極意經營,擬古璽、漢印及明清印派等品式,皆風格各具,絕不曲趨俗好,雍容雋逸,卓然大家。後以時局風雨頻仍,通信遂歇。一九七九年春,余因工作需要移職香江;是歲夏,無聞兄率《漢語大字典》字形編輯組出差廣州,并訪余舊寓,留字而別,深以未能把晤為憾。至一九八四年參加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紀念活動,始獲敘於杭州劉莊,比鄰而居,促膝談藝每至深夜;篆刻而外,余告以前年曾有《沈尹默論書叢稿》之輯,無聞兄則云正籌劃《沈尹默先生人蜀詞墨跡》之出版。同尊—老,何巧合若是也。

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聞兄工作日益繁重,教學上兼任唐宋文學及書法史兩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而編撰工作亦無片刻之閑,先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印行一由其主事、一由其主編之《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兩巨著,而後者尤為難能可貴。蓋秦漢至六朝間,漢字演變至為迅急,前人以資料所限,向乏專門著作,是書不但搜輯完備,編排復井然有序,引證詳明,允為研究漢字及書法、篆刻者不可或缺之寶典。
一九九一年,繼以主編之《甲金篆隸大字典》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刊行問世。此書收列之字形,時代自殷代至西晉,約一千五百年;字體從甲骨文至隸書,基本體現了現代漢字以前的演變過程;取材而言,新資料將近—半。內容之豐富,堪稱同類字典中之翹楚。
所撰《小篆為戰國文字說》一文,以眾多之出土文物與文獻相結合,論證小篆乃通行於戰國之秦國文字,把成形期提早約一百二十年,還其歷史之本來面目,非始皇時始創制也。而《顏真卿書竹山聯句辨偽》及《成都西樓蘇帖初箋》兩文,則從文物考據與藝術分析細加論定,要皆探驪得珠,若劉勰《文心雕龍》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所論均不可移易。佳著累累,恕不二紹介。
以其貢獻良多,疊膺中國書協理事、四川文聯常委等職務。正當其藝術創作輿論著日攀巔峰之際,不幸忽染癌病,遽歸道山。噩耗傳來,余不獨為失—同道而悲,亦為學苑藝壇喪一英才而浩嘆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 馬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