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書法 > 范仲淹書法
范仲淹書法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admin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應(yīng)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jīng)過苦讀,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jìn)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1038-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身份經(jīng)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構(gòu)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yīng)的堅固防御體系,西北戰(zhàn)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rèn)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寬厚仁愛范仲淹擔(dān)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zhǔn)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
范文正公遺像仲淹聽后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并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慶歷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lǐng)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dāng)?shù)馗蝗司桢X獻(xiàn)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后,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yīng)戰(zhàn)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御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shù)百首領(lǐng),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發(fā)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后說:“你的文章已經(jīng)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能夠不謹(jǐn)慎啊。現(xiàn)在你把轉(zhuǎn)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xiàn)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后,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于琴中思古 ,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xué)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jù)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yán),教導(dǎo)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fēng)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nèi)首蕴K州運麥至四川。范純?nèi)驶貋頃r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xiāng),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xiāng)。范純?nèi)驶氐郊抑校瑳]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nèi)驶卮鹫f:“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xiāng),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么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nèi)驶卮鹫f:“我已經(jīng)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后,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并夸獎他做的對。
范仲淹特別善于識人,當(dāng)?shù)仪噙€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jié)讀書,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張載少年時,喜歡談兵,至欲結(jié)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仲淹一見知其遠(yuǎn)器,作為將領(lǐng)實在屈才,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勸他讀《中庸》。后來張載遍觀釋老,無所得反而求六經(jīng),后成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xué)關(guān)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時,好學(xué)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fù)制科后,范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yīng)該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jìn)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因在外縣擔(dān)任巡檢,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xiàn)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后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性情中人歷史上,人們給以范仲淹特別高的評價,“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其實,范仲淹并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fā)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fā)、如何回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后來范仲淹被調(diào)回京師,因小鬟年紀(jì)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托東風(fēng)干當(dāng)來”。魏介心領(lǐng)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zhuǎn)送范仲淹。南宋姚寬還記載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題詩“江南有美人,別后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jù)此改編為雜劇《甄月娥春風(fēng)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范仲淹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jìn)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guān)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里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后兩次,成為影響慶歷士風(fēng)構(gòu)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rèn)同。據(jù)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道服贊 并序
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住。華骨之庭,可以步武。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于祖。
范書的后面就是文同的行書題跋:
希(文)《道(服贊)》此(或比)部借示,文正,詞筆,觀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凜然也。熙寧壬子孟夏丙寅,陵陽守居平云閣題,石室文同與可。
文同此時任陵州太守,居住在仁壽縣城跨鰲山上的州署里。
范仲淹手書《道服贊》系愛國人士張伯駒先生用一百一十兩黃金購得保存,并于五十年代捐贈給國家的國寶級文物。張先生收藏這件國寶還有一個故事。從偽滿宮庭流出的《道服贊》,原為琉璃廠論文齋老板靳伯聲所購得。一天他送給張伯駒看。一見到《道服贊》,張伯駒的眼睛已經(jīng)亮了起來。這是一幅手卷,系范仲淹為其同年許希道撰書,贊前有序,小楷精整。并有宋、元、明三代諸多名家題跋,延綿不輟。這是因為范文正公乃宋朝名臣,尤以《岳陽樓記》名傳天下,道德文章讓人景仰。至于他的書法,也有獨到之處,前人稱之為"筆精而瘦勁,自得古法"。如今親眼目睹,果不其然。張伯駒的表情被靳伯聲盡收眼底,心里有了譜。張大爺看上這幅字了,眼看著就要發(fā)財了。因此張伯駒問他價錢時,他獅子大開口,一張嘴就開價120兩黃金,最終以110 兩成交。事后,張先生自知被靳斬了一刀,但看到這樣的國寶,也就認(rèn)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