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傳世書畫 > 書法 > 《五言聯(lián)》
《五言聯(lián)》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璋
清代早期的書法,受董其昌影響較大。有一大批明代的遺民書畫家,懷有國破家亡的切齒之恨,拒不與清王朝合作,查士標(biāo)便是其中一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董書的清逸淡遠之氣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這批書畫家們所取法的對象,亦正好可以彌合一下內(nèi)心的懷舊情結(jié)和孤寂心理。
應(yīng)該說,這一時期學(xué)習(xí)董書能自出機杼者可謂鳳毛麟角,能自立門戶者則更是無從見得。查士標(biāo)的書名與王鐸、傅山、朱耷等人比較起來,的確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時代總是更加顯耀于那些能扛長槍大戟、揮毫闊步,獨標(biāo)先哲的書法革新人物。盡管如此,像查士標(biāo)那樣執(zhí)著的書家,仍不時創(chuàng)作出一些令人驚嘆的藝術(shù)佳作呈現(xiàn)在時人面前。此幅行書《博物張華》七言絕句詩便是很好的例子。
作品通篇用筆從容含蓄,不緊不慢,積墨與枯墨相互映襯、錯落,濃淡過渡是那樣的自然合度,簡直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起首“博物張華”四宇一收一放,凝重與輕靈互為統(tǒng)一,充分顯示了書家高超的駕馭線條筆墨的功夫。“華”字夸張的長型體勢及枯筆收尾,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當(dāng)時的內(nèi)心世界:現(xiàn)世的浮華既讓自己怦然心動,然而,那些東西跟自己又是遙不可及,只有歸于枯寂。“十年”兩字巧妙相連,暗示光陰的易逝,如彈指一揮間,“少從容”表明了自己在京時并不得志的郁悶心情,用筆收斂,“少、容”枯墨較多。后面兩句“當(dāng)時未得豐城劍,已識云間陸士龍”,已擺脫了那種愁苦的心態(tài),用筆輕快連貫,字與字之間互相呼應(yīng),如“時未”、“已識”等字,“陸士龍”三宇更顯莊嚴獨立,表明作者對陸的恭敬之至,同時亦可間接看出作者寄情書畫,不茍流俗的歸隱心態(tài)。
從作品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查氏對董其昌書風(fēng)的吸收和創(chuàng)新。作品更加突出了積墨和枯墨的對比,而大量的枯墨收筆并不完全表明查氏的悲情,還有一種感情,即對世俗的有意淡遠。這可通過其繪畫來作些分析:跟他同時代的龔賢稱他的畫為“天都一派”,天都是黃山的一個著名山峰,云生如海。由此可知,查氏既然是安徽人,對黃山是比較熟悉的,在借董之時,書法也的確有自己對大自然造化的切身領(lǐng)悟,他自己曾說:“不求聞達,一室之外,山水而已。”

《五言聯(lián)》風(fēng)神懶散,氣韻荒疏,是查氏晚年超邁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