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徵明是如何學《圣教序》的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文徵明小字行書的結字以《 集王圣教序》為基本骨架,瘦勁清雅,加上將其畢生心力臨摹智永《千字文》所悟得的王書筆法精妙之處,運用到對《 集王圣教序》的學習中,點化起訖交代分明,提按分寸把握有度,牽絲連帶鋒芒盡顯。
在書法審美方面,文徴明以“法”為美,并重視書法的神采和品格,追求精絕和清雅的審美境界。受這種審美思想的影響,在書法創作方面,文徵明認為要不忘古法而自成一家。文徵明非常欣賞書法中的那種“精細”之美。他認為好的書法作品就要經得住人們的細細品味和推敲。
流傳下來文徵明的小字行書作品中最多見的是以二王書風為基調的作品,瀟灑流暢,運筆自如,婉轉遒勁,跟其本人的面貌非常相符。早期的行書用筆比較活潑多變,結字呈一定的欹側之狀,晚年則出入王羲之、黃庭堅和趙孟頫,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經典名作,其中不乏大量學習《集王圣教序》的作品。
▲《行書壽華君序軸》
此卷通幅有格欄,但字體充滿靈動之美。格欄并沒有束縛字的結體,用筆方圓兼備,精致到位,書風寓婀娜流麗于剛健俊利之中,頗得《集王圣教序》神韻。
▲《且適園圖卷后記》
《且適園圖卷后記》為臺灣著名藏家侯彧華所藏。文徵明書于明嘉靖十八年(1540),是典型的表現文人園林生活的作品,為應友人談承儒(元珍)之邀而作。畫后的書法《且適園后記》是整幅書畫合璧卷最為精彩之處。為文徵明 71 歲所書,正是他書藝成熟、爐火純青的時期。文徵明得益于王羲之行書(《集王圣教序》)的遒勁俊逸, 加之趙孟頫的溫雅穩健,二者融為一體。此作表現出了,線條剛勁有力清勁挺拔,章法茂密,法度嚴謹且行氣貫通反映出作者達到人書俱老、心手雙暢的創作狀態,堪稱文氏書法精品
《行書陋室銘軸》(圖 5)(紙本,57X31.3cm),藏于故宮博物院。 根據作者落款,書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歲在癸丑七月初五日。這是文徵明 84歲時所作的行書,用筆沉穩含蓄,人書俱老。所書內容為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名篇《陋室銘》, 是文徵明默寫所書,故文字內容略有出入。
《西苑詩》(紙本,28.4X 447.4cm,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文徵明 56 歲時,其在京任翰林院待詔時所作,共七律10 首,此卷書于嘉靖甲寅(1554)六月十日, 成詩 30 年后,文徵明已經 85 歲高壽。
此卷行草書筆意縱逸,于溫潤中含有蒼勁,在時間的歷練下顯示出一種老到含蓄的美感。詩篇內容描述宮城西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御苑(即今中南海、北海)景色,詩意與筆法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統一,是其晚年杰作之一。卷后有清王澍題跋,并有 “慶邸鑒賞書畫之章”等藏印多方。
晚年的文徵明行書流露出《 集王圣教序》筆意的作品比比皆是,源于文徵明一生中對《集王圣教序》下過得很大功夫, 67 歲所書《長洲縣重修儒學記》和71 歲所作的《兩橋記》等作品中都近乎于集字創作,作品中的許多字形與《 集王圣教序》中的字形如出一轍 。晚年其大字、小字行書都流露出《集王圣教序》的筆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