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峴隸書欣賞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責編:何 瑞 樂

楊峴 乘風·日趨聯
楊峴(1819-1896),字庸齋、見山,號季仇,晚號藐翁,自署遲鴻殘叟,浙江歸安(今湖州)人,清朝書法家、金石學家、詩人。
楊峴咸豐五年(1855)舉人,應會試不中,曾入曾國藩、李鴻章幕中,參佐軍務。50歲以后負責海道漕運事務,官至鹽運使,其間曾任江蘇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罷官。此后即寓居蘇州,讀書著述,以賣字為生。

楊峴 謝安·庾信聯
"楊隸"用筆方圓兼用,方筆棱削,圓筆輕細,橫劃粗、豎劃細,行筆猛提,留下纖而且長的劃尾,磔劃方棱,帶有較長的捺腳。在撇、捺、橫劃的放縱筆勢中,轉折方硬,猶如鋒催劍折,撇劃重筆上挑。楊峴作隸,其橫劃中的長橫,一波三折,節奏強烈,氣韻生動,其點也極有變化不相雷同,且與其它筆劃非常協調。在運筆上多用疾、澀、振抖之法,講究筆運曲直提接、頓挫的細微變化,線條內蘊跌宕,富有凝重與拙趣。

楊峴 黃篾·青藤聯
"楊隸"結構嚴緊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間架工整,疏密勻稱,其形寬而氣緊。筆劃疏朗,安排錯落,上下呼應,其結構造型,既強調外形的風采,又力求內涵的充實。
"楊隸"波劃多作變形處理,往往一筆送出即收,不留波狀,不強調波,而突出磔劃 楊峴書法作品,寫得大腳露鋒,如橫劃與捺劃的磔筆。再則從"楊隸"用筆渾厚扎實,其撇捺在出鋒的剎那,重頓而后尖即飛速出鋒,留下隱綽枯澀的鋒尾。其三,楊一生"研精隸書,于漢碑無所不窺",用帖的筆法寫碑,又不純以漢碑的陽剛取勝。有化剛為柔,柔中見剛,彎曲柔韌,儼然不失雄強之勢。
楊峴的書法屬于北碑派,曾拜書家臧壽恭為師學習書法,精研隸書,于漢碑無所不窺,名重一時。由于他取法廣泛,臨習勤奮,因而下筆極其熟練,個人風格也十分明顯。其隸書主要致力于《開通褒斜道》、《石門頌》、《禮器碑》,在字形結構上,他一反前人學漢碑均取其方整嚴密的習慣,對字形盡量采取上部緊密、下部疏朗的處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長豎等筆畫,左、右伸展,波挑飛揚, 將漢碑的雍容端莊通過迅速的運筆和熟練的提按動作,形成一種犀利峭拔、活潑飄動、神采煥發的形象,因而被人稱為是用草法寫隸書。作風瘦勁矯健,疏中求緊密,其用筆明快爽暢,用墨多求變化。常用淡墨和宿墨創作,這在當時的碑學書法家中是少見的。咸豐、同治時期,他的隸書最為突出,影響較大。值得一提的是,楊峴的行書也風格鮮明,點畫沉著。體勢奪宕,字形或瘦長,或方扁,或緊結,或離散,變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縱不羈與俊逸飛動,一同于隸。楊峴作品流傳甚多,但隸書風格對晚清書壇影響很大,甚至遠及日本,但其晚年書風流于頹唐,缺乏古意。

楊峴 閑過·長嘯聯
一個多世紀以來,"楊隸"逐漸引起了國內外書法家的注視和研究。
從日本雄山閣出版的,北川博邦編的《清人家隸字匯》里,匯集220位著名書家墨跡的巨著。其中收集786個"楊隸"字就是一例。今談"楊隸",先從他在光緒七年(1881)62歲所書"千甓亭"匾額說起。"千甓亭"隸書匾額現藏于楊峴家鄉--湖州月河街千甓亭內。"千甓亭"三字蒼勁古拙,舒展宕逸。落款短跋行書為:"潛園主人軀漢晉磚,網羅逾千,可謂豪矣。吾鄉自陳褒之先生后無此古趣。至桐城吳晉明府多而不精,未足方此。辛已孟取,庸齋楊峴揭此餉之。"行筆瘦勁清雄,極富神采。這是他留在湖州的一幅以豪縱見勝的佳作。"千甓亭"是清代著名學者陸心源宅院中的一座建筑,因藏有漢、晉磚近千塊而得名(現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峴還為陸氏《千甓亭磚續錄》寫了序文,指出了它對歷史、書法、治印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還對漢、晉磚銘文書法作了論述:"點畫奇肆,偏旁增損,足于見篆分(隸書又稱八分書,簡稱分書)之始"。

楊峴 隸書中堂
楊峴一生好隸書,對東漢碑碣多有探求。論者說他"于漢碑無所不窺", 可知其在研究漢隸上是下過大工夫的。他的隸書為時人所重,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吳昌碩即出自他的門下。楊峴的傳世作品較為豐富,這副隸書七言聯(見右圖)是其晚年之作。作品為紙本,縱142.5厘米,橫32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此聯在書寫上迥異于書家早期橫平豎直、循規蹈矩的一貫作風,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味道,信筆揮運,更顯老英雄本色。此作用墨濃重,行筆矯健,兼以枯筆,粗細相間,大小變化一任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卻又別有用心。一般來說,隸書字取橫勢,最易產生橫畫平板雷同的現象。此聯橫畫變化詭異,包括最為突出的波與磔,均無一筆雷同。聯中撇、捺筆畫,左右伸展,波挑飛揚。楊峴將漢碑的雍容端莊通過迅速的運筆和熟練的提按動作,打造成一種犀利峭拔的面貌,難怪有人稱他是用草法寫隸書。最為得趣的是此書在放縱之外摻以顫筆捻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筆觸更加古拙、生澀,與豐腴、濃重的肥筆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看似率意,實則于對比關系中見匠心的處理方法,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容易接受的,并已經得到普遍運用,但是在當時卻遭到很多質疑--人們認為他晚年書風流于"頹唐"。殊不知,這正是楊峴實現"衰年變法"的刻意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