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責編:雨墨

顏真卿 《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 《祭侄稿》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祭侄稿》局部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書法帖本。2005年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原本為行草墨跡,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這是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間殉安史之亂后,顏真卿于乾元元年(785)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此稿意不書而在天機自動,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如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被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稿為白麻紙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真跡明時在吳廷家,后輾轉入清內府,現在臺灣省。
此帖系顏真卿著名行書三帖之一。另二種是《爭座位帖》、《告伯父稿》。
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榖。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催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甓兄瑹o嗟久客?! 韬簦г? 尚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