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信札 欣賞
來源:休休文庫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吳大澂畫像
吳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愙齋、鄭龕等,江蘇吳縣人。吳湖帆祖父。同治七年進士,歷官廣東、湖南巡撫。書畫皆擅,精鑒賞,喜收藏吉金,又好藏書。著有《古玉圖考》、《愙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權衡度量考》等。

吳大澂致徐熙書札 朵云軒藏
廿六通 尺寸不一 箋本冊頁裝
兩封急電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后,中國不僅要割讓土地,還要賠款二億兩白銀。條約內容苛刻,舉國嘩然。吳大澂五月二十五日給湖廣總督張之洞發去一急電云:“倭索償款太巨,國用不足,臣子當毀家紓難。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購買古器,別無積蓄,擬以古銅器百種,古玉器百種,古鏡五十圓,古瓷器五十種,古磚瓦百種,古泥封百種,書畫百種,古泉幣千三百種,古銅印千三百種,共三千二百種,抵與日本,請減去賠款二十分之一。請公轉電合肥相國,與日本使臣議明,作抵分數。此皆日本所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觀。彼不費一錢而得之,中國有此抵款,稍紓財力,大澂藉以伸報效之忱,一舉而三善備焉。如彼允抵,即由我公代奏,不敢求獎也。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揚(前任駐華公使)曾見之,托其轉達國王,事或可諧。”(注一)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六日,吳大澂急電發出十天后,還未收到張之洞的答復,于是再次致電張氏,催促此事。電文云:“前電及函,想均鑒及。如合肥不愿議減,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電總署,托俄公使,電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減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議,澂當另備古物百種,由總署轉送俄王。與其竭我脂膏,不如略減賠款。所以請公代奏者,澂本部民報效之款,應由原籍地方官上聞,惟公知其心跡,無他耳。紓君父之急,與從井救人不同。”(注二)
吳大澂為何如此急切地要捐出畢生收藏呢?此話還要從與吳氏一生榮辱關系至大的中日甲午戰爭講起,戰端初開,前線淮軍不堪一擊,日軍由朝鮮過鴨綠江,占領安東、鳳凰城、長甸、寬甸、岫巖、海城等戰略要地。當時全國的總督、巡撫幾十個,在大敵當前之際皆作壁上觀,唯獨一介書生吳大澂,迫於忠憤,不自量力,敢于奮勇請纓,帶兵向前。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二日光緒皇帝頒旨,開始啟用湘系軍隊,命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旋又以吳大澂和宋慶幫辦軍務,率兵援遼作戰。可惜,吳大澂作為酷好金石古董的舊式學者,根本沒有受過近代軍事訓練,讓他來指揮軍隊作戰,真可謂舍棄所長,用其所短,南其轅,北其轍,豈能不一敗涂地乎?開戰僅六天牛莊、營口、田莊臺三大重鎮相繼失陷。他的失敗,使主戰派處境陷入被動,因為把數萬新老湘軍調上前線,是開戰以來清廷所采取的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調動,也是光緒皇帝和翁同龢等主戰派所采取的最后一次嘗試。這次失敗,使得清廷已經沒有力量再組織有效的軍事反攻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一日吳大澂被撤去幫辦軍務,著即赴湖南本任。于是就有了上述兩封敗軍之將的急電。
不料張之洞對吳大澂此舉,大不以為然,復信幾近挖苦與冷漠。張氏云:“電悉毀家紓難,深佩忠悃。惟以古器文玩,抵兵費,事太奇創,倭奴好兵好利,豈好古哉?且尊藏雖富,雖精,估值不能過十萬金,今乃欲抵賠款二十分之一,是作價一千萬兩矣,亦似可怪。此事恐徒為世人所譏,倭人所笑。鄙意不敢以為然,弟實不便與聞,如尊意堅欲行之,請公自行電商合肥。至代奏一節,弟更不敢如此僭妄。竊謂公此時不可再作新奇文章,總以定靜為宜。拙見如此,采納與否,統請尊裁。”(注三)笑其奇創,令其定靜,文物抵充賠款之事就此終結。

愙齋集古圖
二十六通手札
朵云軒收藏《吳大澂致徐熙手札》二十六通,就是被張之洞嘲笑挖苦的“估值不能過十萬金,今乃欲抵賠款二十分之一,是作價一千萬兩矣,亦似可怪”吳大澂畢生藏品的最好補白。
徐熙,字翰卿,號斗廬,斗廬子,吳縣人??顺屑覍W,精鑒別,工篆刻,被吳大澂視為文物鑒藏知音。此二十六通書信內容涉及文物鑒定品評、收藏信息交換、市場行情分析、委托買賣代購、借書、刻書、印書、石印碑帖、刊刻法書,拓印印譜、刻字等等,間接地反映了吳大澂文物收藏的內容、規模、喜好、心態,也是晚清文物收藏界的一個縮影。
這二十六通手札僅有一件(第二十三通)標明具體寫作時間為“丁亥人日”,即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七日。其他雖未注明,但根據信札的內容還是可以推斷出一些具體時日,例如:第六通尾注“棘人吳大澂稽顙”,只有居父母喪時,才自稱棘人,《清史稿》載吳大澂于光緒十五年(1889)母喪曾歸故里,據此推定此札應寫于光緒十五年(1889)。又如:第四通云:“鄭工定期十七八日合攏,河勢平穩,別無可慮。”第八通云:“鄭工蕆事(完事),幸得免于罪戾,實皆群策群力之功,鄙人浪得虛名,益滋愧悚。”第十通云:“弟于十三日由工還省”。 《清史稿》載:“十四年鄭州河再決,上震怒,褫河督李鶴年職,以大澂代之。是年冬,河工合龍,大澂力居多。大澂盛負時譽,……治河功成,實授河道總督,加頭品頂戴。”從中可知,以上三札均寫于光緒十四年(1888)鄭州抗洪救災期間。再如:第十六通云:“清明抵琿春后,俄員未來,長日清閑,每日考釋二三器。”《清史稿》載:“十一年,詔赴吉林,會同副都統伊克唐阿與俄使勘侵界,即所侵琿春黑頂子地也。遂援咸豐十一年舊界圖立碑五座,建銅柱,自篆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於是侵界復歸中國。”可知此札寫于光緒十一年(1885)吉林琿春任上。結合二十六通手札的書法特征、信箋用紙,表述內容,敘述風格等因素,可知此套致徐熙的手札寫作時間應是吳大澂最輝煌的時期,即光緒十年(1884)后,中日甲午戰爭(1894)之前,時任左副都御史、詔赴吉林、廣東巡撫、河道總督、湖南巡撫的十年間。
此套手札涉及的文物種類有:書畫、古玉、陶器、銅印、古璽、玉印、錢幣、印泥、古籍、舊扇、唐石、隋碑等等,幾乎涵蓋了清季文物流通的方方面面。從中還能折射出當時文物交易的市場行情信息,例如:第十九通云:“濰縣裴估又為代購隋碑一通,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二字,稍有殘缺數十字,議定一百五十金。”第三通云:“歷下人歸攜得二玉敦(百乳),與陜出一敦相類。出土已久,盤工不少,價僅廿金。”第十七通云:“玉圜、玉璧即乞代付六十金,……。秦中古玉價最儉,大藥鏟不過十余金,南中索值過昂,以后毋須問津,精品至寶所得誠不少矣。”第十八通云:“玉圜至精,有目共賞,拱璧白玉者少,亦非常品。在蘇揚六十金,其價廉甚”。第二十四通云:“前日所示譜內各印細加披閱,精者可選四十余方,軍司馬部曲將等及蠻夷諸印,皆習見之品,鄙人愿以四百金得之,再多者力不能逮,非斤斤較量也。”
更為有趣的是,手札中還透露當時文物收藏過程中吳大澂的競爭對手信息,例如:第九通云:“小松(黃易)之《嵩洛訪碑》廿四開,竟為費屺懷(費念慈)所得。鄙人之自忖亦可知足矣。銅器大者,力不能扛,小者得之亦無謂,以后可讓與仲翁矣。”第十通云“都中吉金價值日增,然只有鄭盫司空(潘祖蔭)一人鬧哄,此外亦無肯出重價者。鄙人力有不逮,即價廉亦不暇及”。第二十通云:“《嵩洛訪碑圖》為屺懷(費念慈)得去,竟不獲一見,因擬自畫《訪碑圖》三十二頁,……他日流傳海內欲與小松司馬(黃易)相抗衡也。一笑。”
尤為難得的是信中還透露了吳大澂的書畫藝術觀,例如:第二通云:“近人如錐庵(陶淇)、小圃(倪耘)皆生平至好,彥沖(劉彥沖)為鄙人所企慕之人,均極得如愿以償,快幸曷極,感佩曷極。六如(唐寅)精本正敝藏所缺,戴文節(戴熙)《雙題山水》,此時更不易得矣。”第四通云:“過年公事稍簡,擬專心學書。吾吳碑帖鋪如有山谷老人(黃庭堅)墨刻,不拘法帖、屏條乞代覓數種,為感。世間爭尚蘇(軾)、米(芾),尊黃(山谷)者絕少,故不易得。”第二十通云:“阮氏(阮元)仿鑄《散氏盤》乞為留之交家兄置之義莊。弟臨《散盤屏條》六條已付石刻,須十月內刻竣也。大篆以《散盤》為第一(鄙人所臨大篆,亦以《散盤》為最,當在鄭文寶《嶧山碑》之上。)”此套手札的書法風格亦與常見吳大澂行楷稍異,收發筆意蘊、散射狀結體無不效仿黃庭堅書風,信札內容亦透露了吳大澂行楷師法山谷、篆書追蹤《散氏盤》的淵藪。
信札還揭示了吳大澂文物收藏的艱辛歷程,堂堂一品大員,常常為購藏文物而捉襟見肘。例如:第二通云:“濰有銅印五百余,古璽百數十,無一不精,價值千金亦不貴,得此一大宗,故近況益窘,吉金彝器竟不能得,揚州丁氏藏物只可割愛矣。”第九通云:“兩月以來,關中、歷下、都門三路兼收并蓄,已覺力不能支,廣庵欲為刻《古玉圖考》,刻資已向龔仰翁暫借。忽又出濰縣之五百印,遂至竭蹶。”第十四通云:“鄙人力有不逮,即價廉亦不暇及,所示一鼎、一尊只可割愛矣。尋常銅器在十字左右者,百金內外尚易出脫,若出重價收之,恐其受累。”第二十四通云:“前日所示譜內各印細加披閱,精者可選四十余方,……鄙人愿以四百金得之,再多者力不能逮,非斤斤較量也。”
二十六札中還存有關于吳大澂學術著作《權衡度量實驗考》、《吳清卿訪碑圖冊》、《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的編纂細節。例如:第十五通載:“關中友人寄到古玉百數十種,內有白玉律琯(微帶黃暈),長一尺二寸,適與搢圭駔琮宏璧相符,毫厘不爽,因取黑柜黍糓子實之(即高粱),適容二百黍,遍考《漢書律歷志》、《周禮鄭注》皆云:黃鐘九寸。乃知班、鄭實沿劉歆之誤,與古樂不合也。”第二十通云:“自畫《訪碑圖》三十二頁,每頁后附書考據一頁,共成六十四頁,可裝四冊,內分直隸、山東、吉林為一冊(以太學觀《石鼓》為第一頁,岱廟觀秦刻石為第二頁),陜甘十六頁分為二冊(加考據十六頁,為三十二頁矣),龍門伊闕、洛陽及粵中各碑八頁為一冊(吳中絕少金石,以焦山《瘞鶴銘》、虎邱《經幢》附于此冊之后)。日畫一開,現已成七幅,重陽前計可告竣。”
《馬關條約》之后,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初三日翁同龢亦迫於朝野壓力,不得不建議皇上將這位同鄉革職,以平息人怨了。詔書說:“開缺巡撫吳大澂,居心狡詐,言大而夸,遇事粉飾,聲名惡劣,著即革職,永不敘用。”此后,他為生計所迫,曾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授徒自給,又變賣個人所藏字畫、碑帖、古銅器以補日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在貧病中去世,終年68歲。蟄居虞山的翁同龢得知吳大澂去世消息后,特遣人送去聯幛:“文武兼資,南海北海。漢宋一貫,經師人師。”橫批:“一臥滄江。”
注一、二:《張之洞未刊電稿》,光緒二十一年,各處來電。
注三:《張之洞未刊電稿》,光緒二十一年,去電稿。
一通

均窯碗 有玫瑰紫者佳
哥窯瓶 色古厚而有光,此的真宋瓷無疑
仿定窯碗 質細而聲亮,制作甚精,何昆玉以為康熙言窯,大澂則疑為明瓷仿定之作
填白碗 細潔而聲如磬,的真成化窯也
龍泉小碟 與舊有二碟大小適均
淡青碟 疑亦明人仿宋之器,鐵足者必系舊瓷,非本朝物
霽紅碟 乾霽色甚佳,然不如明瓷之厚矣
犀角杯 如此大者罕見,當亦定為酒器
小鐘 首一字雜湊不成文,“作”字乃張鳳眼之憑據,其生平惟“作”字、“父”字刻不好
陳寬五家汝窯瓶當遣人訪之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頃接小暑所發手書,承示代購書畫、古玉、各種壺、尊、觚、觶,以色澤、花紋審定之,必系三代時物。而近人如錐庵、小圃皆生平至好,彥沖為鄙人所企慕之人,均極得如愿以償,快幸曷極,感佩曷極。六如精本正敝藏所缺,戴文節《雙題山水》,此時更不易得矣。
近得岳武穆書《七絕小軸》,紙墨圖章均非后人所能仿作,旁有岳中丞(齡)題跋云:“太倉州張祉祥所送,適秋帆夫子來署同觀,系乾隆五十九年所題。此尤氣節中之最難得者。
至古玉愈出愈奇,黃琮大如枕,牙璋長如三尺之珽,旁及上邊皆有鉏牙,兩面刻虎形四,虎口旁各刻人首一。此必取威武之義,四夷詟服,投畀豹虎,非得專征伐之諸侯不能有此特賜之節,斷非尋常發兵之瑞玉。惜為傖父刻銘四句,以為懸磬,亦寶物之劫,幸刻文尚淺,將來擬磨去也。
濰有銅印五百余,古璽百數十,無一不精,價值千金亦不貴,得此一大宗,故近況益窘,吉金彝器竟不能得,揚州丁氏藏物只可割愛矣。手此奉復,敬問
起居。大澂頓首。七月初四日。
三通

初六日接滬上來電,知從者抵申,圖考已與廣庵商妥。揚得精品,計兩三日內郝弁亦必到矣。歷下人歸攜得二玉敦(百乳),與陜出一敦相類。出土已久,盤工不少,價僅廿金。又得大黑琮,尺二寸者,價卅五金,一圭有陽文刻花,色滿紅。惜乎刻“嘉慶鑒賞園印”而倒其文耳,此頌臺祺。(近得《倪文正山水卷》,似元人之至佳者,遠勝石田可貴也。又得黃石齋金箋《竹石小幅》,郢爰務乞留之。)
翰卿五兄世大人,弟大澂頓首。五月七日。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前寄兩緘當邀鑒及,鄭工定期十七八日合攏,河勢平穩,別無可慮。過年公事稍簡,擬專心學書。吾吳碑帖鋪如有山谷老人墨刻,不拘法帖、屏條乞代覓數種,為感。世間爭尚蘇、米,尊黃者絕少,故不易得。手泐,敬頌
禮祺。弟大澂頓首。嘉平十四日

戴文節《雙松》暫質四十元,遣仆送送上,單開各種亦可抵百元,其件暫存尊處,省得往來仆仆,費顧屏條暇時索一觀可也。南皮相國畫紈扇二附上。
翰卿五兄,弟制大澂再拜。
百金一券,乞代易番餅,即付百四十款。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黃小松司馬《嵩洛訪碑圖冊》昨已臨畢,乞轉交屺懷太史,并為道謝。弟之臨本祈代為付裝,有細單一紙屬為細心裝池,勿致錯誤,其簽條宜染古色,亦裱于冊首副頁,冊面亦用紅木嵌錦,錦俟檢出再送上。手泐,即頌
臺安。棘人吳大澂稽顙。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碌碌久未作書,非懶也。古人謂:其為人多暇日者,則出人不遠矣。弟則勞形案牘,日無暇晷,金石文字輒置高閣,或十日半月不觸手,可知其才力之竭蹶也。
前由舍侄寄到拓本四種,玉押似宋物,簋蓋“□”字非“籩”,當系女名,上一字似姬,首字不可識,鼎文亦佳,價不甚昂,乞代留之。手泐,敬頌
侍福。弟大澂頓首。長至前一日,新得古玉璽一。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昨日接誦臘月望日手書。知前寄兩緘均已達覽。鄭工蕆事,幸得免于罪戾,實皆群策群力之功,鄙人浪得虛名,益滋愧悚。今春公事稍閑,擬以余功補書今文《尚書》,吾兄必樂聞也。圣公大鼎今在何處?如物主索售,乞為留意。手泐,敬候
禮祺。弟大澂頓首。新正初九日。

去臘家兄寄示大玉璽拓本,弟竊疑山左賈人之所為,因其文字薄弱,章法近于湊合,恐系舊玉改刻,惟近人用車床,必先磨去一層,易于辨別,如系光面則可靠也。古玉老皮一動手則迥然不同。兩月以來,關中、歷下、都門三路兼收并蓄,已覺力不能支,廣庵欲為刻《古玉圖考》,刻資已向龔仰翁暫借,此間又為瞿木夫先生補刻《官印考》下半部未完之書,頭緒紛如矣。佛工以來接刻瓦當,年內可成。忽又出濰縣之五百印,遂至竭蹶不遑,然小松之《嵩洛訪碑》廿四開,竟為費屺懷所得。鄙人之自忖亦可知足矣。銅器大者,力不能扛,小者得之亦無謂,以后可讓與仲翁矣。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初七日曾寄一書,諒已達覽,郝弁于十二日回汴,弟于十三日由工還省,得讀手書,代購書畫金玉精品如此之多,價值均廉,如登寶山,滿載而歸,大費清神矣。墊款及前短之羅漢望前即交票莊匯出,未知六月初十前能即匯到否?近以十五金得一《金剛經》,紙系宋紙,觸手即爛,寄出重裱,款乃東坡在黃州時書,字則不類蘇髯而似董文敏筆,極細而勁氣直達,款云:亡考都言忌辰,親寫此經,交僧轉看,以資冥福書全銜,前后似一筆所書,亦奇物也。或一日寫此《金經》,似坡老之變體,其楷書亦不可見,無從對比耳。手復,即頌
禮祺。弟大澂頓首。五月廿四日。
蘇冊卷真有四千九百余字,亦可貴矣。卷中戈腳無一不佳,似非它人所能。

戴文節山水 真而精
黃忠端公楷書 難得,近以十金得一忠端公《竹石》小幅金箋。
文徵明蘭竹 可愛
沈石田山水軸 致雅,已為豹帥臨一本矣。
新羅花鳥軸 精品
蓬心山水 老蒼之作,紙本新白。
張桂巖山水 別格,亦可愛玩。
王椒畦山水 其粗筆大圈樹葉,向不甚喜,此幅尚秀雅。

大璧 二均佳、文帶 二皆好
中璧 好、圭 好
干黃拱璧 最古色澤亦濃厚、虎面琮 光彩難得,功夫不小矣,劉毅吉嘆賞不置。
白璧 價廉、決拾 的確三代物
白圭璜 精而廉、尊 陽文向釋飲字,精而廉,釋尊亦可。
律管雷簽紅圈 精品、鉤竟石章 程穆倩,的真價廉
方觚 的系三代物。連白玉鉤廿三兩,廉極。
解結 干青圈小琮,琮真而廉。

李梅生蟬柳 極似新羅
王小梅 行看立軸均佳
戴文節對 難得
王虛舟對 出色作
陳曼生對 極平正
十一通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兩接來電,欣悉臺從,惠然肯來,攜有吉金、書畫不勝盼企,敝眷沿途諸承照料,極為心感。頃接電報,知初三抵清江,想因水淺不能迅速。茲派戈什前往迎候。手泐,即頌
旅祺。弟大澂頓首。初五日。
前有復電至鎮江,云船已開行。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前泐一緘,奉唁孝思,諒早達覽。茲托票莊匯去銀二百六十兩,即乞察收,新得二鼎、一敦、一簋、一方鬲四足皆作獸形,下層有門二扇,較方鼎略小。一觶又尚方,故治一器拓,寄鑒賞。手泐,敬頌
禮祺。弟大澂頓首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所示龔父甗,弟細審,“父”字、“甗”字兩波折,竊疑其后刻,乞執事再為審定,仲復閣學所得兩劍文確系偽刻,似與此相仿也。敝藏尚無甗,亦不肯輕棄之,但真贗良不易辨耳。周璽匣蓋八字,求鐵筆一鐫,至感至感。手復,敬請
侍安。弟大澂頓首、正月廿二日。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中秋接奉手書,承寄卷冊折扇、玉印、金鍰一箱、軸一包,發緘伸紙,笑于抃會,當先電復數字,計已達覽。楊龍友精卷裝成后,未知能交郝學智帶來否?都中吉金價值日增,然只有鄭盫司空一人鬧哄,此外亦無肯出重價者。鄙人力有不逮,即價廉亦不暇及,所示一鼎、一尊只可割愛矣。尋常銅器在十字左右者,百金內外尚易出脫,若出重價收之,恐其受累。山左又出唐墓志,石大如《文安縣主》者,三方不能不留也。手復,即頌
起居不莊。弟大澂頓首。八月廿五日。

戴文節仿石谷山水 精
潘王合璧 精
改七薌佛像 精
湯貞愍題無款畫 原題毒來慈受,印文與畫無涉,此兩合也。畫亦不俗。
奚鐵生畫 畫亦不劣,特非鐵生手筆耳。隸書款偽作,別字太多,斷非誤書,定甫必知之。
曼生行書 佳

秋葵玉觶 古雅、白玉觶 工雅似宋
白玉匜 宋、郢爰 難得之品、紅白小璧 精、解結 精
玉漢印 至精、白玉印 色白制工、蒼璧 古、紅口 古
劍鼻 色白制精,前遺失者已招到、刀口 制精非劍鼻,疑是刀下飾、鳩佩 色澤古
圭 古新得一圭,與此正同、龍璧 宋做、白玉鉤 漢、秋葵鉤 工
笛頭 古樸、秋葵笛頭 佳、珈珈冕旒珠珠四圈鴛鴦 并佳

王蓬心山水卷 佳
方蘭士山水卷 精
宋元無款冊 有數頁是宋元,余俱明人
王員照冊二頁 極精
顧西梅仕女小幅 新不如今春所得之一幅。

伊墨卿對 佳
湯貞愍飛白對 款至真
高南阜詩 對別致
劉文清對 不真,真者字體活動有神韻,偽者用筆板滯易于辨別。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初六日得七月十七日手書,承示書畫、古玉、漢金玉印等件已由蔚盛長交鏢局帶來,計中秋前可到。并承惠寄明太祖像、得利二銅印,感甚,感甚。秦中楊實齋代購古玉數十件聞有玉爵,因秋雨泥濘驛路車不能行,遲遲尚未寄到也。
《嵩洛訪碑圖》為屺懷得去,竟不獲一見,因擬自畫《訪碑圖》三十二頁,每頁后附書考據一頁,共成六十四頁,可裝四冊,內分直隸、山東、吉林為一冊以太學觀《石鼓》為第一頁,岱廟觀秦刻石為第二頁,陜甘十六頁分為二冊加考據十六頁,為三十二頁矣,龍門伊闕、洛陽及粵中各碑八頁為一冊吳中絕少金石,以焦山《瘞鶴銘》、虎邱《經幢》附于此冊之后。日畫一開,現已成七幅,重陽前計可告竣,他日流傳海內欲與小松司馬相抗衡也。一笑。手泐,敬頌
禮祺。弟大澂頓首。八月初八日。岱廟、孔廟、華岳廟規模甚大,不易著手。

關中友人寄到古玉百數十種,內有白玉律琯微帶黃暈,長一尺二寸,適與搢圭駔琮宏璧相符,毫厘不爽,因取黑柜黍糓子實之即高粱,適容二百黍,遍考《漢書律歷志》、《周禮鄭注》皆云:黃鐘九寸。乃知班、鄭實沿劉歆之誤,與古樂不合也。九寸之琯圍九分,徑三分,實不能容千二百黍,非得此玉琯不知其誤。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前由念劬處寄來《散氏盤》石印本,竟與原拓無異,墨色稍淡,字口絲毫不爽,因思尊處所藏原拓最精,何不寄與念劬屬其石印壹百紙墨色不宜太濃,其價由敝處代付,以五十張奉贈,此等石印本竟可亂真也。如非閣下自藏之本或已售于他處,亦可借來一照,專差至滬三四日即可帶回?;蛴袝鞫乇菊沾宿k法便成千百化身。
弟所藏拓本粘成十數冊,逐一考釋手書隸楷隸書標題,楷書釋文,夏秋之間可付石印,為三代古文傳燈之法,亦今文一巨觀也。三倍與《積古齋款識》。
清明抵琿春后,俄員未來,長日清閑,每日考釋二三器。手泐,敬頌
臺祺,弟大澂頓首。三月既望。尊公子晉先生前請安。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初七日接誦手書,十九日子靜來汴帶到惠扇,感謝感謝。郝弁尚未到,不知何以遲遲,恐其由水路攜眷而來,不免耽擱耳。
玉圜玉璧即乞代付六十金,前次電匯之款計早收到,此款有便再行匯還。秦中古玉價最儉,大藥鏟不過十余金,南中索值過昂,以后毋須問津,精品至寶所得誠不少矣。
承示翁大司農所題拙畫,留此一稿,它日即請其補書于沈卷之后,亦一韻事。
叔改蓋隸書甚雅,指航畫亦佳,來書以為六舟和尚,六舟名達受,豈原名悟文耶?便中示及之元押拓附一覽。下押與它姓押不同。
十八通
(上接前函)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前函尚未封發,適郝學智于廿三日申刻到汴,展誦八月初五日手書并大璧、玉圜、倪冊、任軸,至感至感。玉圜至精,有目共賞,拱璧白玉者少,亦非常品,在蘇揚六十金,其價廉甚。墨耕倪君畫理甚深,小梅先生之高足,似乎青出于藍,可與陸廉夫并駕齊驅,阜長不能專美于前矣。渭長《四紅圖》亦難得之品,為敝篋中所無。
今秋得濰縣璽印九百四十余鈕,然欲續打印譜,甚不易也。手復,敬請
臺安。弟大澂頓首。九月廿五日屬書楹聯及廉生書聯,統交勝之帶上

又得金鈢重九錢半,價不及廿金,其非偽作可知。據濰估云:僅費十金,成色與郢爰同。又得虎牙將軍銀印,龜鈕制作甚精,將軍銀印尚未之見。近日將史姓韻編細查一過,自兩漢至隋,有名人印共得一百三十八鈕,擬刻板另印一冊,張蒼、紀信、公孫賀、李廣、趙充國、公孫弘、王陽、王成其最著名也。再請
臺安。大澂又頓首。唐石三方已由濰縣徑送煙臺,托杏蓀轉運上海存沈子梅處。
濰縣裴估又為代購隋碑一通,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二字,稍有殘缺數十字,議定一百五十金,送至煙臺。如此大碑由齊魯搬至吳中,大有愚公移山之意,然吳郡金石以后頗有可觀矣。
二十通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初六日得七月十七日手書,承示書畫、古玉、漢金玉印等件已由蔚盛長交鏢局帶來,計中秋前可到。并承惠寄明太祖像、得利二銅印,感甚,感甚。秦中楊實齋代購古玉數十件聞有玉爵,因秋雨泥濘驛路車不能行,遲遲尚未寄到也。
《嵩洛訪碑圖》為屺懷得去,竟不獲一見,因擬自畫《訪碑圖》三十二頁,每頁后附書考據一頁,共成六十四頁,可裝四冊,內分直隸、山東、吉林為一冊以太學觀《石鼓》為第一頁,岱廟觀秦刻石為第二頁,陜甘十六頁分為二冊加考據十六頁,為三十二頁矣,龍門伊闕、洛陽及粵中各碑八頁為一冊吳中絕少金石,以焦山《瘞鶴銘》、虎邱《經幢》附于此冊之后。日畫一開,現已成七幅,重陽前計可告竣,他日流傳海內欲與小松司馬相抗衡也。一笑。手泐,敬頌
禮祺。弟大澂頓首。八月初八日。岱廟、孔廟、華岳廟規模甚大,不易著手。
后附:

《戴文節山水》以后更不易得,豈肯送人耶!阮氏仿鑄《散氏盤》乞為留之交家兄置之義莊。弟臨《散盤屏條》六條已付石刻,須十月內刻竣也。大篆以《散盤》為第一鄙人所臨大篆,亦以《散盤》為最,當在鄭文寶《嶧山碑》之上。
二十一通
(與第二通相關)

翰卿五兄世大人閣下,前復一緘,計邀鑒及。前承代購戴文節山水軸,唐六如精品,陶錐庵、倪小圃畫冊,劉彥沖畫扇,乞寄上海交廣庵觀察處,俟郝學智到滬即可帶回有病故畫圖委員靈柩派郝弁送至上海,約八月初五后可到。因該弁尚有石印《古玉圖考》一箱,少則尚可攜帶畫軸,多則恐不易帶耳。古玉尊一件亦可屬帶,其余留在南中,不必急急取來也。茲有諭郝學智一字或由尊處專人送滬,似尚近便。手泐,即頌
秋祺。弟大澂頓首。七月十六日。揚州之銅器雖多,精品今年力有不逮,只可割愛也。

手示誦悉,即如尊議,定價緩三四日再行奉上。印泥需用四兩,乞代購,為感。
翰卿五兄世大人。弟大澂頓首。《說文古籀補》一部、篆文《論語》一部藉呈臺覽 新正五日。

翰卿五兄世大人侍安。弟大澂頓首。丁亥人日(1887年正月初七)
二十四通
(接上函)

前日所示譜內各印細加披閱,精者可選四十余方,軍司馬部曲將等及蠻夷諸印,皆習見之品,鄙人愿以四百金得之,再多者力不能逮,非斤斤較量也。王童玉印曾一見之,如可議值,乞代詢示價,為感。印存原冊奉繳,乞察收。手泐,即請
臺安。
翰卿五兄世大人。弟大澂頓首。先立春一日


昨午前歸,賤恙已愈。敬之五聯已為書就,惟翁世兄長聯尚未書耳。湯貞愍《屏展》八幅,晚年之作,《畫梅》已近頹唐,竊以為書佳于畫,老名士真不可及,不徒以氣節傳也。六十元可得,擬即留之,金押并扇領到。
翰卿五兄執事。弟制大澂再拜。
二十六通


昨日敬之來晤,知有六尺匹東箋三幅見贈,真難得之佳紙也。小宋兄所惠影宋本灸方兩冊甚精,玩件四種并皆佳妙,乞先道謝。敬修、錫蕃兩扇先繳,尚有清如一扇,兩日內亦必送去,今日本擬至觀音山掃墓,為風雨所阻,明日如不赴鄉,必奉訪也。
翰卿五兄世大人,弟制大澂再拜。二月初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