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仙蒲松齡書法欣賞 輕靈小字寫出奇幻《羅剎海市》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一部《聊齋志異》讓大部分中國人記住蒲松齡的名字,這個與“花妖狐鬼”相伴一生的落魄文人,給中國文言小說留下一筆燦爛的遺產,也為現代影視劇提供長盛不衰的取材來源。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蒲松齡學識淵博,卻始終與科舉無緣,屢試屢敗,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評價蒲松齡“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除了文采沛然之外,蒲松齡在書法上還很有造詣。

《聊齋詩存》,紙本楷書8頁冊手稿本,每冊橫19厘米,高29厘米。此為聊齋詩,書贈蓮花社長,蒲松齡書草,世為罕見,甚為珍貴。

《聊齋詩存》局部
從其現存的為數不多的作品看,蒲松齡精于書法,其書遠追鐘、王,小楷體式似鐘繇橫張,筆法如羲獻之精熟,順暢舒展;而能質樸厚重,氣息高古。
行書用之信札,信手拈來,干凈利落,行筆果斷爽快,結字大小錯落,行氣貫通,自然灑落,絲毫沒有當時主流書法因學董而導致的靡弱,卻有董米書法的爽利利落與風流韻致。
惜或因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太高,掩蓋了書名,否則,在書法史上也有應有他的一席之地。

蒲松齡行書《聊齋詩興之詠菊詩》 28×16cm×2 2021西泠秋拍

蒲松齡行書《聊齋詩興之詠菊詩》 局部

蒲松齡第十世孫蒲文珊收藏的《聊齋志異》手稿之《聊齋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