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衰年變法”后成熟作品——《錦雞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錦雞圖》,1925年,齊白石,紙本設色,鏡心,縱71厘米,橫46厘米,藏處不詳
《錦雞圖》題識:白石山翁寫生草。畫動物形全似,則工匠所為。全不似,為研究者所笑。此余生平非見活物不敢下筆,畫活物得欲似而不似,未易為也。白石記。款識:乙丑冬。友人贈此,余寫其生。印文:木人、白石。
齊白石能畫各種各樣的禽鳥動物,我們所見到的就有40余種,這在近代大寫意畫家中是絕無僅有的。白石老人自述說:“二十歲后,棄斧斤,學畫像,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傳統和觀察寫生,是齊白石畫禽鳥動物的兩大來源。這件《錦雞圖》既是對物寫生之作,白石老人題:“畫動物形全似,則工匠所為。全不似,為研究者所笑。此余生平非見活物不敢下筆,畫活物得欲似而不似,未易為也。”這句話與他的名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異曲同工。

《錦雞圖》局部圖,1925年,齊白石,紙本設色,鏡心,縱71厘米,橫46厘米
齊白石所畫的禽鳥動物類,常以詩與畫,題與畫相結合的方式表現生活中難忘的情景,隱喻生活中的體悟,或者以抒情,諷喻給觀者以聯想。但在更多情況下,這些作品還是詠唱自然生命,寓意吉祥。
齊白石畫禽鳥動物數十年,經歷了從臨摹到創造,從幼稚到成熟,從小寫意到大寫意的變化。從這件《錦雞圖》可以看出是齊白石“衰年變法”后一件成熟的作品,我們從這件《錦雞圖》可以體察到白石老人“禽鳥”類作品發展的歷程。是白石老人“禽鳥畫”題材中難得的一件收藏品。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后仿趙撝叔,并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齊先生在畫蝦上有重要的三段變法:第一階段是如實畫來,寫實,宗法自然,更像寫生;第二階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蝦身主體簡化為九筆。所謂“零碎”一共是八樣:雙眼、短須、長須、大鉗、前足、腹足、尾,還有一筆深墨勾出的內腔,這種結構便是齊白石的蝦所獨有的重要風格;第三階段是畫上的墨色不均一,筆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筆在筆肚上注水,把蝦的“透明”畫了出來,蝦一下子就活了。齊白石畫的蝦下筆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開始學習畫蝦的時候,只會臨摹,畫的蝦一點也不活,都是很呆調的。后來經過自己養蝦、觀察、寫生,幾十年如一日,終于把蝦畫得活靈活現。
齊白石的蝦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畫紙上的五段,這包含了一個極重要的藝術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蝦,在比例上在畫面上擺出合理,最好看,最美。終于,五段由六段中飛騰了起來。這個飛騰,太重要了,非常偉大,因為五段是藝術的真實,是一種超越,是一種非常,是比真實還美麗的璀璨,這就是齊白石變法的深刻。齊先生一定試驗過,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藝術的必然,也衍生了一個有普遍藝術規律的美學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