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雀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后仿趙撝叔,并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繪畫專長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恫坏刮虉D》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齊白石 藝術理論
齊白石論
齊白石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老農民。實際上,他是一位有修養的鄉下人,或者說是來自鄉間的文化人;在他那些精妙絕倫的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在“衰年變法”之后的作品中,分明映照著他的鄉心、童心和農人之心。
當他聽從了陳師曾的勸說,“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在這表面上的形式變革背后,是內在情思的變革,他再也不能用八大山人的那種表現情感的藝術語言,而必須找到表現自家情感的自家的語言。
他的畫和印、詩一樣,在變法之后,集中表現的是懷鄉的情感,是這位老人兒時生活的回憶,是這位”湘上老農”對農家風情的熱戀。在古人從未入畫而他自己卻反復表現的《柴耙》第二幅中,右題“余欲大翻陳案,將少小時所用過之物器一一畫之”,情猶未已,又題新句56字:“似爪不似龍與鷹,括枯爬爛七錢輕(自注:余少時買柴耙于東郊,七齒者需錢七文)。
齊白石以本質論,即其自我論;齊白石以變法論,亦即其變意論。或者說,齊白石的本質的表現,才是其“衰年變法”的深刻底蘊。
思維論
齊白石是一位很尊重生活真實的藝術家,他沒見過的東西不畫,若非實物,一生未敢落筆;92歲那年,他畫了兩幅《荷花影》,竟像哄小孩子那樣讓李苦禪、許麐廬兩位弟子抓鬮兒各得一張。其中一幅荷花下彎,一幅荷花上彎,有趣的是在兩幅畫中,荷花的倒影總和荷花本身一樣不合理地朝一個方向彎曲,都有一群蝌蚪去追逐只有岸上的人才可以看到、而水中的蝌蚪根本不可能看到的荷花的倒影。它是那么不合生活的情理,而又備受欣賞者的喜愛。就在這不合于生活和科學情理,而恰合于藝術情趣的思維中,照見了齊白石那顆浪漫的心。正如吾師張莪材先生所言,這是"現實中之超現實,科學中之超科學"的藝術思維,因超以象外,遂得其寰中。
在中國的詩論中,有“比”、“興”之說,亦有蘊藉含蓄的美學追求。齊白石悟得此中奧妙,是位善用比喻,也善于含蓄處理的藝術家。齊白石無論是把草蟲花木擬人化、情感化,而畫詩化,把現實浪漫化,還是著意于畫外、味外,都是藝術性的思維,而且這藝術性的思維是那么的樸實,那么的純真,那么的幽默,那么的智慧。在他的大腦里,既有文人藝術的高妙,又有民間藝術的樸華。他所進行藝術的構思,在文人的思維中多了些泥土的芳香,在民間藝術的思維中又多了些翰墨文思。
構成論、造型論
熱烈明快的色彩,墨與色的強烈對比,渾樸稚拙的造型和筆法,工與寫的極端合成,平正見奇的構成,作為齊白石獨特的藝術語言或視覺形狀,相對而言則是其藝術的外在生命。仙在的情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形式,而這形式又強化了情感的表現,兩者相互需求、相互生發、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齊白石的藝術生命,即其藝術的總體風格。
齊白石對點、線、面的構成極其重視,因此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動。
齊白石的山水畫少于花鳥蟲魚之類的作品,但其山水畫亦不同時流,有獨家面目,畫見比較簡捷快,且多有奇構,沒有古人那些“平鋪細抹死工夫”。
就造型而論,每個造型藝術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學尺度。當齊白石畫牽牛花,時葉皆作正面觀,花皆作側面觀,花苞皆直如紅燭,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體氣勢的統一,是造型的特色,也是構成上的學問。而牡丹花的豐艷,棕樹沖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樣式,背向的牛那渾圓的形,側向的蝦那狹長的形,貓頭鷹的類如軸承結構般的眼,這些純造型上的表現,既與物形有關,也與畫家的感受方式有關,在齊白石的藝術思維中亦是民間藝術的“老根”在其造型觀念上的自然流露。
齊白石的造型和構成技巧,在全世界同代的藝術家中也是在一流的水平上。若以他和專門從事抽象構成研究的藝術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他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這兩位抽象藝術家是同時代人??刀ㄋ够小饵c、線、面》一書,分析各繪畫元素在藝術中的表現力,堪稱抽象構成的大師。齊白石沒有這樣的專著,他的藝術也不是絕對的抽象,但他無疑是懂得點、線、面和善于發揮其張力的大師,而且就金石和書法的韻味來講,他的藝術具有西方現代派畫家永遠不可企及的一種既抽象又特殊的形式美。
齊先生在畫蝦上有重要的三段變法:第一階段是如實畫來,寫實,宗法自然,更像寫生;第二階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蝦身主體簡化為九筆。所謂“零碎”一共是八樣:雙眼、短須、長須、大鉗、前足、腹足、尾,還有一筆深墨勾出的內腔,這種結構便是齊白石的蝦所獨有的重要風格;第三階段是畫上的墨色不均一,筆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筆在筆肚上注水,把蝦的“透明”畫了出來,蝦一下子就活了。
齊白石的蝦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畫紙上的五段,這包含了一個極重要的藝術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蝦,在比例上在畫面上擺出合理,最好看,最美。終于,五段由六段中飛騰了起來。這個飛騰,太重要了,非常偉大,因為五段是藝術的真實,是一種超越,是一種非常,是比真實還美麗的璀璨,這就是齊白石變法的深刻。齊先生一定試驗過,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藝術的必然,也衍生了一個有普遍藝術規律的美學原理。
齊白石畫的蝦下筆有神,栩栩如生??伤陂_始學習畫蝦的時候,只會臨摹,畫的蝦一點也不活,都是很呆調的。后來經過自己養蝦、觀察、寫生,幾十年如一日,終于把蝦畫得活靈活現。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4一1957年)赴宴作畫。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只水墨螃蟹躍然紙上。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于色。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后書“鐵吾將軍”,然后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涂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并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悲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并在畫上題字:“從來畫悲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悲翠奈何?”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并把作官的漢奸與日中人比作裴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贊,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
齊白石 喜在眉梢
齊白石 喜鵲
齊白石 喜鵲登枝
齊白石 紅梅喜鵲
齊白石 喜鵲登枝
齊白石 喜鵲紅梅
齊白石 喜上眉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