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 花鳥四條屏
來源:未知 作者:DSZ

于非闇-花鳥四條屏--紙本-34X83cm
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生于北京,1959年7月3日卒于同地。早年隨王潤暄學畫,1912年入師范學校學習,后任教于私立師范學校、私立華北大學美術系、私立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兼任古物陳列所附設國畫研究館導師。1935年起專攻工筆花鳥畫,任職于故宮古物陳列所,臨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繪畫,打下了較深的傳統根基。1949年后任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于非闇是近現代中國畫史上致力于工筆花鳥畫研究與創作,并有著重要成就的畫家。正是于非闇及其同志者的努力,使傳統工筆畫的精華得以傳承,為現代工筆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后來的眾多文人墨客所賞識與效仿。
工筆花鳥畫,亦工寫意花鳥,初學陳洪綬,繼之研究宋元諸家,對趙佶工筆花鳥畫法用功尤深,其畫線條嚴謹、勁挺有力,設色典雅、清麗、勻凈,畫面具有裝飾性,形象 刻畫細致精微,生動傳神。觀其畫作猶如身臨大自然當中的真實景象,賞心悅目,沁人心脾。代表作有《玉蘭黃鸝圖》、《紅杏山鷓圖》、《和平鴿圖》、《果實來禽圖》等。著《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中國畫顏色的研究》、《都門養鴿記》、《都門藝菊記》、 《于非闇工筆花鳥畫選》等。
于非闇46歲左右開始畫工筆花鳥畫,從學清代陳洪綬入手,后學宋、元花鳥畫,并著意研究趙佶手法。重古意是于非案的一大特點,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鵲柳樹》,在題跋中寫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第一階段,專學趙佶是第二階段,自后就我栽花養鳥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這是他對一生藝術里程的重要總結。但師古而不泥古,創兩宋雙勾技法之新,自成畫派。構圖打破陳規,用筆剛柔相濟,著色求艷麗而不俗。如畫牡丹,取春之花、夏之葉、秋之干而成,既能遠觀,又可近賞。且善于在畫上題詩跋文,配以自刻印章,使畫面饒有意趣。他藝風嚴謹,訂有日課,未曾稍懈。在古物陳列所工作期間,接觸到不少古畫,并且經常出沒于古董店,借古畫臨摹,汲取許多技法。還到北京故宮研究名作,開擴了眼界,提高了畫藝。到沈陽故宮臨摹黃筌《寫生珍禽圖)及趙佶《瑞鶴圖》,繼承現實主義傳統。除學習卷軸畫外,又學宋純絲古樸的裝飾手法。
于非闇的工筆花鳥不僅得李公麟之筆法,藍瑛之多變的風格,還體現著陳洪綬的高古之風趣。《仿宣和御筆花鳥》于疏廓里見真意。尤其畫中羽毛鮮艷的小鳥,微微仰頭的一瞬,極顯天真古趣,最能傳達畫外之意。在此基礎上,于非闇的繪畫作品同樣可以滲透出時代的氣息。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環境丕變,其作品也有所表現。他曾說"花鳥畫要畫得朝氣蓬勃,使人乍后如親臨其境,如欣賞鮮花和活潑的蟲鳥一樣,消除掉一天的疲榮,更感生活幸福。"這種"朝氣蓬勃"的表現手法最明顯見于五十年代中后期,他以工筆重彩填礦物顏料為地,以凸顯反視畫中景物的色調和質感。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于非闇的作品融合了眾家之長,得百家之法,因此,在于非闇的繪畫作品中,我們應該首先確定的是于非闇扎實深厚的繪畫功底。于非闇的《雙鉤竹雀圖》,是一幅在民間收藏的作品。這幅畫,構圖嚴謹,用筆流暢,工筆用的線條、用墨線濃淡、粗細、虛實、輕重、剛柔、曲線表現的十分到位,先是出了于非闇所具有的扎實的中國畫功底。正如中國著名書畫大師楊仁愷所言,蓬萊于氏雙鉤“竹雀圖”用筆老道雕嵌綠尤見清逸屬佳作妙品。
于非闇的工筆雙勾重彩花鳥畫,主要吸收了三方面的營養。一是從古代繪畫遺產中汲取傳統精華。上文便是對其這一特點的描述。二是于非闇注重從寫生中體察物理、物情、物態。三是于非闇不時借鑒民間繪畫中優秀的技法。比如裝飾風格、色彩的對比與協調。
在勾線用筆上則以書法入,表現出形象的氣骨。于非闇反對過于工巧細密而失掉筆墨高韻和整體精神,作畫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就筆法而言,他初以趙子固、陳老蓮筆法為本,兼得圓硬尖瘦之趣,后以趙佶瘦金書筆法入畫,筆道有了粗細、軟硬、頓挫,波磔的變化,不僅書意大增,且使線條具有表現質感、體積感、空間感的豐富變化。對于工筆花鳥畫來說,能否很好地描繪出樹木的枝干如同勾線設色一樣,都是檢驗一個工筆畫畫家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參照。在工筆畫中,如果把處于次要位置的枝干刻畫得過于細致精到,雖然形象逼真,但在整體效果中就會顯得喧賓奪主,影響主題。如果把枝與干的形態弱化,忽略它的存在,即使是突出主題,但對于畫面本身就會缺乏協調,整體效果不夠統一。有的畫家之所以用寫意的方式在工筆畫中表現枝干,就是回避了這方面的欠缺。
于非闇的《木筆山鷓圖》,小枝與主干之間不僅在穿插避讓上井然有序,主次關系明確,表現技巧也更生動自然。主干的線條雖然粗獷卻不顯粗糙,筆勢穩重結實,細致的皴擦使枝干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再加上淡赭色的渲染,很有些西畫的韻味。盛開的辛夷花嬌柔輕靈,給人以恬淡寧靜、端莊秀麗、平和安詳之感。層層暈染的花瓣豐滿滋潤,仿佛是由晶瑩的瑪瑙雕琢而成,那輕靈滋潤的樣子,讓人心曠神怡。 填色上于非闇主張柔婉鮮華,《祥云瑞鴿》寫五只飛翔的瑞鴿。五只鴿子的羽毛顏色極盡變化之妙,而每一鴿子的羽毛又有不同。與祥云的色彩變幻頗為呼應。并且在整體構圖上生動、精到,耐人尋味。
在于非闇的繪畫作品中,宋人高古的氣韻,精到的筆法與色彩的艷麗并不像沖突,不會因“艷”而顯出“俗”,正是繪畫大師的高明之處。所以艷美之色與高古之意,整體的貫穿在于非闇的作品之中的,是一格基調,也是識別其作品的根本。
在書法上,于非闇仍是以古為師,習宋徽宗趙佶獨特的“瘦金體”書法,并且相當有造詣,是近代寫“瘦金體”首屈一指的大師。對于工筆畫家來說“瘦金體”不僅能夠鍛煉筆力,而且這種瘦硬的書法風格與工筆畫相得益彰。《木筆山鷓圖》中,用酣暢挺拔的“瘦金書”題寫了一首白居易的詩《題靈隱寺紅辛夷花一戲酬光上人》:“紫彩筆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惱得山僧悔出家。” ,頗見其趣。其書法配其工筆花鳥,古意更濃。
于非闇的書畫風格鮮明,并注重文化和內心的修養與繪畫書法的結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氣的書畫名家,可與張大千相媲美。因此,可知其藝術作品在今后的市場上將會有一個美好的前景。
王雪濤
王雪濤,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
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 。自幼喜繪畫,1918 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師范附設手工圖畫科,畢業后到小學執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后轉讀國畫系,受教于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1926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講師。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辭去教職,專事繪畫創作,賣畫為生。同時,潛心師傳統,上追徐渭、陳淳,又得名師指點,畫藝大進。1954年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5年參加籌備北京中國畫院工作,1957年任該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1978年任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委員會委員及北京市委委員 。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 大師,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于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于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象。他注重寫生,尤善于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他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在傳統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能準確地把握動態中的花鳥,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擺脫了明清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其花鳥畫已達到一個藝術高峰,至今無人出其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