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 國色天香
來源:未知 作者:

吳昌碩 國色天香
吳昌碩(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等,漢族,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吳昌碩的藝術別辟蹊徑、貴于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
1844年 甲辰 1 歲 9 月12日(農歷八月初一) 出生于浙江省安吉縣鄣吳村(當時隸屬孝豐縣)。
1865年 乙丑 22歲 是年中秀才。
1866年 丙寅 23歲 與父遷安吉城內居住。
1869年 己巳 26歲 赴杭州,就學于詁經精舍, 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本年編成《樸巢印存》。
1872年 壬申 29歲 赴上海,得識高邕之。
1873年 癸酉 30歲 在安吉從縣教諭潘芝畦學 畫梅。再赴杭投詁經精舍。在杭識吳伯滔。
1874年 甲戌 31歲 秋,赴嘉興客杜筱航(文瀾)曼陀羅館,識鐵老金 樹本,與談詩及識古器之法。
1875年 己亥 32歲 赴試武林。吳昌碩書法1879年 己卯 36歲 集拓所作印成《篆云軒印存》。攜往杭州就教于俞樾,俞極贊許,為之署端并題辭。
1880年庚辰37歲 寓吳云(平齋)兩礨軒,以《篆云樓印存》請教,吳云為之刪削,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楊峴(見山)訂交。
1882年 壬午 39歲 居蘇州。友人薦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訂交。
1883年 癸未 40歲 因公赴津沽,在滬識任伯年。在析津(今河北大興縣)識楊香吟。由析津回滬,與虛谷、任阜長締交。任伯年為作《蕪菁亭長小像》。是年在蘇州由潘瘦羊之介,與收藏家潘祖蔭納交。
1887年 丁亥 44歲 至滬,任伯年為作《棕蔭納涼圖》。
1889年 己丑 46歲 在蘇州。時伯年來訪,為 之作《酸寒尉像》,自題詩。施旭臣、譚復堂為《缶廬詩》作序。
1890年庚寅47歲 居上海。識吳大澄。
1891年 辛卯 48歲日該國書法家日下部鳴鶴(名東,字子暘,江州人,1838--1922)來華,與先生納交。
1892年 壬辰 49歲 任伯年又為作《蕉蔭納涼圖》。
1893年 癸巳 50歲 在上海編選壬辰以前所作 詩三卷刊行,題名《缶廬詩》。
1894年甲午51歲 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翁同龢。中日戰爭爆發,參佐 吳大澄戎幕,北上抗日。
1895年 乙未 52歲 任伯年為作《棕蔭憶舊圖》、《山海關從軍圖》。十一月,任伯年病歿滬上,作詩哭之并撰聯。
1899年 己亥 56歲 十一月,得同里丁葆元保舉,任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去。
1900年 庚子 57歲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門下。
1903年 癸卯 60歲 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為《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為一冊。
1904年 甲辰 61歲 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齋曰“癖斯堂”。趙子云投 入門下。
1909年 己酉 66歲 在滬與高邕之、楊東山發起成立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1912年 壬子 69歲 至杭州與西泠諸友宴集。本年始以字行。
1913年 癸丑 70歲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梅蘭芳來會。重訂潤格。王一亭投拜門下。遷住北山西路吉慶里923 號。
1914年 甲寅 71歲 參入九老會。上海書畫協會成立,任會長。
1915年 乙卯 72歲 上海“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為名譽會長。
1920年 庚申 77歲 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其書畫,東京文求堂繼刊《吳昌碩畫譜》,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諸樂三列為門弟子。
1921年 辛酉 78歲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漢三老碑》被日商購去,與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畫義賣,終募款八千大洋將碑贖回。日本朝倉文夫為范銅像。
1923年 癸亥 80歲 潘天壽由諸聞韻引見來謁,撰聯以贈。門弟子陳師曾 卒。
1925年 乙丑 82歲 沙文若(孟海)由王賢引列為門弟子。
1927年 丁卯84歲11月29日逝于滬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