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瓶花圖》,清代,郎世寧,絹本設色,立軸,縱113.4厘米,橫59.5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的原名是Guiseppe 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蘭。19歲時入耶穌會,21歲轉至葡萄牙準備赴海外進行傳道工作。6年后自里斯本出發,于1715年抵華。他在米蘭接受繪畫訓練,來中國前曾為教堂、禮拜堂、餐廳等做過繪飾,也曾為葡萄牙王室繪制肖像。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世寧由馬國賢引薦給清圣祖,但他在康熙朝的活動尚不清楚,郎世寧的西洋畫法成功獲得清世宗的注意,交付他作畫的記錄不絕如縷,曾要他畫雙圓哈密瓜、暹羅國進貢的狗與鹿、瑞谷、鮮南紅蘿卜、驢肝馬肺鈞窯缸、仿畫西洋深遠畫片、花卉翎毛、圓明園的牡丹、山水畫等,連燒制琺瑯杯的花樣也得貢獻心力。其中前后畫了數次的是《活計檔》中記錄的《者爾得小狗》。雍正五年《活計檔》如此記錄著:“(正月)初六日,入畫作,太監王太平傳旨:西洋人郎世寧畫的者爾得小狗雖好,但尾上毛甚短,其身亦小些。再著郎世寧照樣畫一張。欽此。”

《瓶花圖》局部大圖

《瓶花圖》局部大圖
當郎世寧在康熙五十四年進入宮廷的時候,應該無法想象他的一生竟會如此度過——在遠離家鄉的中國宮廷服務到咽下最后一口氣,并葬在北京的教會墓園中。前文利用臺北故宮典藏的作品介紹郎世寧在清宮中各種類型的創作,但這僅是他工作成果的一部分而已。另外他領導進行的戰爭銅版畫、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營建,也都是耳熟能詳的重要事跡。就清宮廷的藝術成就而言,以郎世寧為代表的傳教士畫家實于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影響了整個宮廷的藝術風格。
郎世寧融合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透視法的這幅《瓶花圖》中,繪牡丹以色彩深淺來表現層次感,葉面正反向背,葉脈勾勒寫實,極富立體感。青花牽牛花紋折方瓶,兩側貼飾龍首雙耳,以高光強調瓷器晶瑩圓潤的質感,敷色極具光影效果。瓶內植插罕見并蒂連理的牡丹,象徵祥瑞吉兆,平安富貴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