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怨和孤寂的藝術靈感來源于生活——林風眠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林風眠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1925年回國后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1927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后來的浙江美術學院)任校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鳳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房子的風景畫。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構圖,二是無標題,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于是一位富于創新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后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他的作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原名鳳鳴,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院,后又來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20年代,年僅25歲的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1928年又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出任校長。抗戰期間,林風眠輾轉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畫,極力試圖打破傳統繪畫程式。1950年林風眠辭去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之職,遷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國式的二層樓房里,專門從事繪畫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過起略似重慶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協組織他到農村、山區、漁場深入生活外,他就閉門作畫,每天子時已過,鄰居五能看到林風眠畫室里的亮光。十幾個春秋過去,藝壇幾乎忘記了林風眠,然而這正是他的藝術黃金時代,“林風眠格體”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爐火純林鳳眠作品-高士青。50年代,他的藝術更受到貶抑,生活拮據,每月只得上交兩幅畫以換取一點兒生活費。10年動亂期間,面對一次次抄家,無奈之中的林風眠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余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沖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過著隱居般的生活。老人的頭發幾乎全部脫落了,人老了但藝術卻不老,他的畫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