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近現(xiàn)代書畫 > 人 物 > 豐子愷涉茶漫畫之禪意作淺析
豐子愷涉茶漫畫之禪意作淺析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張璋
現(xiàn)代漫畫家、散文家、翻譯家、美術(shù)和音樂教育家豐子愷(1898-197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浙江崇德(今桐鄉(xiāng))人。解放后曾任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美協(xié)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家”。
豐子愷1962年攝于上海
豐子愷1914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是我國近世著名文學(xué)藝術(shù)家李叔同的得意門生,師生感情深厚。李叔同1918年出家,法名弘一法師。在李叔同的影響下,豐子愷于1927年農(nóng)歷9月26日29歲生日時,在上海立達學(xué)園正式皈依佛教,法名嬰行,自稱子愷居士。
豐子愷皈依后長年素食,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常為寺院繪制佛像,撰書對聯(lián),1966 年還翻譯了日本湯次了榮所著《大乘起信論新釋》,署名“中國一佛教徒無名氏譯”。尤其是融繪畫、詩文與佛教思想于一爐,積極宣揚佛家戒殺、護生的慈悲思想,創(chuàng)作了系列護生畫。弘一法師50壽辰,他繪制護生畫50幅祝賀;弘一法師60歲、70壽辰,分別繪制護生畫60幅、70幅,預(yù)定在弘一法師百歲冥壽時畫一百幅。他先后共畫了六集450幅護生畫,內(nèi)容繁多,于戒殺、護生、善行三大題材外,還廣泛涉及到人間因果報應(yīng)、除暴除惡、互助互愛、安居同樂等各個方面。完成這套護生畫集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勞動。該畫集對佛家教義作了廣泛宣傳,取得了佛經(jīng)中單以文字說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是一部獨特的創(chuàng)新佛教藝術(shù)作品,為佛教文化作出了貢獻。
本文就豐子愷涉茶漫畫之禪意作一淺析。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一: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豐子愷漫畫中有多幅涉茶,不少富含禪意,其中有兩幅選自釋氏的茶詩漫畫深蘊禪意。
其一為《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詩句選自明末清初高僧圓信的《天目山居》(又名《雙髻山居》)詩:
簾卷春風(fēng)啼曉鴉,閑情無過是吾家。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圓信(1571-1647),字雪嶠。一字雪庭。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祖父為明萬歷時中書舍人朱燾,住鄞城南湖天封橋旁之五岳軒。早失父母。20歲截發(fā)為陀,29歲出家。曾先后住持浙江余杭徑山寺、紹興云門寺、莫干山德清雙髻庵、嘉興東塔寺、廬山開先寺等。明崇禎八年(1636)65歲游黃山,登蓮花峰,而后留居黃山。順治四年(1647)8月26日卒于黃山。
圓信嗜茶,自知行將圓寂,還吃了最后一杯茶,頗近傳奇。他臨終時有謁語云:“小兒曹,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八月二十六日酉刻,索茶一杯,隨唱雪花飛句,端然坐逝,壽77歲。
順治十六年(1660),清帝福臨召天童住持、密云圓悟弟子山翁道忞去北京論道。一天,福臨問道:“雪嶠大師喝茶坐化,可有其事?”道忞回答: “僧人中多有此類事,不以為奇。”福臨十分驚嘆,撥銀五百兩,命道忞南歸后,修理雪嶠的藏塔。
豐子愷涉茶漫畫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天目山居》系圓信住持莫干山德清雙髻庵時所作。莫干山系天目山余脈,因此命題。
明代寧波茶人羅廩《茶解》云:“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zhàn),儼聽松濤,傾瀉人甌,云光縹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
《天目山居》前兩句寫出了山居春曉的幽靜,春風(fēng)與鳥鳴讓人賞心悅目,如此良辰美景,主人煮水品茗,閑情逸致令人神往。后兩句豐子愷以漫畫藝術(shù),形象生動地詮釋了詩句意境,正是上述難與俗人言之幽趣的寫照。
豐子愷選取該詩點睛之句“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為畫題,畫面中山峰兀立,層巒疊嶂,巨松如蓋,云霧繚繞。山道之上,深山藏古寺,幽靜寂然。雅室中有一僧人或隱士,以云霞為伴,以松柏為侶,品茗,讀經(jīng),吟詩,自得自樂,引得群山一個個探出頭來,似乎對庵中吃茶的僧家羨慕之至。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這擬人化的詩與畫,不同凡響,似乎那座座青山猶如活潑頑皮的孩童,一個個從窗戶伸進頭來,打探、窺視喝茶的主人,似乎在說:如此好茶,能否討飲一杯?這不僅寫活了青山,還寫出了僧人或隱士,那份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羈絆的自信與自豪。著名書畫家、紫砂名家陳曼生,也曾將此兩句作為紫砂壺銘文。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二:
《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豐子愷的另一幅涉茶漫畫《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人不送迎》,與《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漫畫題中的兩句詩,取自清代詩僧清恒的《山居》詩:
簾卷西風(fēng)雨乍晴,閑憑小閣聽流鶯。
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清恒,字巨超,號借庵。俗姓陸。浙江桐鄉(xiāng)人,與豐子愷同鄉(xiāng)。清代江蘇鎮(zhèn)江定慧寺僧。才思清曠,年登大耋。與同時名家袁枚、王文治、趙翼、洪亮吉、阮元諸人交游唱酬。曾云游天臺、雁蕩、洛伽、黃山、九華諸佛教名勝。晚年住持焦山定慧寺。長于詩文,是當(dāng)時名重一時的江南詩僧。其詩格調(diào)高古,筆力雄健,辭語精煉,意味深沉。有詩集名《借庵詩鈔》。洪亮吉為作序。生卒年不詳,約1771年前后在世 。

豐子愷涉茶漫畫
《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漫畫主圖為山川峽谷,流水潺潺,遠處白云悠悠,云水飄渺,遼闊曠遠。巨松華蓋下有一山居,室外置石桌石凳,對岸山花紅艷。山居內(nèi)有山人隱士,端坐案前,或忘情于吟誦,或沉浸于書畫,或品茗小憩,以至于忘卻迎送,冷淡了往來的親友。
風(fēng)聲、水聲、松濤聲,聲聲入耳;書香、墨香、山花香,香溢山居……雖然詩句無茶,但此情此景,非茶莫屬。
略微不同的是,清恒原詩為“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僧不送迎”,畫家則改“山僧”為“山人”。一字之改,對象不同,前者特指僧人,后者則為隱士。可能畫家為的是避免與前畫雷同,才將寺廟改為山居,將“山僧”改為“山人”。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三:
《小灶燈前自煮茶》
豐子愷涉茶漫畫
《小灶燈前自煮茶》
1945年抗日戰(zhàn)站勝利時,豐子愷在山城重慶閑居,留有漫畫《小灶燈前自煮茶》。畫題詩句出自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自法云歸》:
落日疏林?jǐn)?shù)點鴉,青山闕處是吾家。
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
畫家還在畫中自注云:“院西弟愛好田園風(fēng)趣,余勝利后未能東歸,閑居山城,為作此四圖以助雅興也。他日攜歸江南,亦流亡中最好紀(jì)念物也。乙酉十一月子愷居西坪小屋”
該畫畫面為一中年文士,坐在窗臺前,在懸掛的油燈下,用爐子扇火燒水,候水沖茶,爐邊放著書卷。
當(dāng)年大詩人陸游游覽法云寺歸來,平添雅興,晚上童子已經(jīng)就寢,就自己動手燒水烹茶,自飲自樂,并詩記其事。
而其時畫家的心境與陸游應(yīng)該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閑居山城,但畢竟已取得抗戰(zhàn)勝利,東歸指日可待。沒有呼朋邀友,只是雅興所至,茶知我心,從柴米油鹽的瑣碎中脫身出來,深夜無人,與茶為伴。主人的幽趣、風(fēng)雅,以及其中的禪意,也就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四:
《唯有君家老松樹,春風(fēng)來似未曾來》
豐子愷涉茶漫畫
《唯有君家老松樹,春風(fēng)來似未曾來》
北宋詩人張在寫過一首著名的《題青州興龍寺老柏院》,全詩如下:
南鄰北舍牡丹開,年少尋芳日幾回。
唯有君家老柏樹,春風(fēng)來似不曾來。
這是詩人的代表詩作。作者以對比手法,描寫了龍興寺老柏院的春色。其原意為老柏樹鳴不平,牡丹美艷追慕者眾,老柏樸實則欣賞者寡,指出世人對牡丹的趨之若鶩和對老柏樹的視而不見,突出老柏樹孤獨寂寞的處境,表達了詩人對老柏樹不以姿色取悅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質(zhì)的贊嘆,體現(xiàn)出詩人對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向往與追求。
豐子愷選取該詩后兩句,也許是青松更能讓讀者喜聞樂見,且方便入畫,以松代柏,作畫抒情。畫面上兩位雅士摯友在如蓋古松下品茗賞春,聊敘友誼和世間百態(tài)。冬去春來,萬物復(fù)蘇,桃紅柳綠,猶為顯眼。惟有這青松不畏嚴(yán)寒,霜雪難摧,四季常青,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雅士操守志似松,春風(fēng)來似不曾來,高風(fēng)亮節(jié)默無言。其中豈無人生哲理與禪意?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五:
《好鳥枝頭亦朋友》
宋末元初浙江仙居隱士詩人翁森留有《四時讀書樂》,其中之“春”詩句如下: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fēng)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豐子愷涉茶漫畫
《好鳥枝頭亦朋友》
豐子愷以其中“好鳥枝頭亦朋友”為題,作此涉茶漫畫。畫面中一中年文士,端坐于庭院石桌旁,石桌置一壺二杯。石桌上方伸來數(shù)枝柳枝,柳枝上有一小鳥與微笑的文士相對,似乎在鳴叫對語。一幅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賞心悅目。此畫亦為護生內(nèi)容之一,不知畫家是否歸入《護生畫集》。
蘇軾詩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世間萬物多有情,好鳥枝頭亦朋友,作為自然精靈的鳥兒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哲理,詩心禪意皆蘊涵其中。
豐氏禪意涉茶漫畫之六: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涉茶漫畫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筆下著名的涉茶漫畫,有黑白、彩色多個版本。
畫面中,新月如鉤藍天如水,雅室內(nèi)竹廉半掛,茶幾上有茶壺一把,茶杯數(shù)個,茶香尚存。就在剛才,主客相談甚歡,也許是良朋對酌,說盡傻話癡語;也許是海棠結(jié)社,以茶代酒填賦新詞;抑或是計劃動議,開啟何等宏大規(guī)劃,還是準(zhǔn)備結(jié)隊壯游?此情不再,人走茶涼,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人聚人散,悲歡離合,本乃世間常情,由此生出幾多欣喜與悵然。書畫有留白藝術(shù),文章講究含而不露,讓讀者有想象空間,畫家作此漫畫,何嘗不是想讓讀者想想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人生之路呢?
結(jié)語:
豐氏漫畫蘊涵人生哲理與禪意
限于篇幅,筆者不能更多梳理解讀豐氏禪意涉茶漫畫,而涉茶漫畫僅為作者漫畫之一小部分,但綜上所述,已足以說明豐氏漫畫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禪意。作為漫畫大師,豐子愷將豐富的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通過漫畫藝術(shù)展現(xiàn)給世人,實屬難得的藝術(shù)奇葩。
【作者簡介】竺濟法,浙江寧海人,茶文化與家譜學(xué)者,《農(nóng)業(yè)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顧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中國茶通典·人物典·元明清卷》主編、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已出版《名人茶事》《中華茶人詩描》等茶文化、傳記、家譜等著作十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