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網(wǎng) > 近現(xiàn)代書畫 > 人 物 > 石魯?shù)睦L畫
石魯?shù)睦L畫
來源:中國書畫網(wǎng) 作者:中國書畫網(wǎng)編輯部

美國一名收藏家稱石魯為“中國的凡·高”。他是中國畫壇上的怪杰,人們把他描寫成一個半瘋、半癱、半狂的怪人,他在國際上知名度頗高。
石魯原名馮玉珩,因崇拜石濤和魯迅,遂改名石魯。他在1919年生于四川省仁壽縣一個大地主家庭,15歲開始學畫,20歲到陜北參加抗日宣傳活動,曾編導過電影。一到陜北,他就被當?shù)厝嗣竦拇緲恪⒑┖瘛⑶趧凇⒖炭嗟男愿衩宰。瑥拿耖g藝術中吸收了大量營養(yǎng)。解放后就留在西安,擔任美術領導工作,畫了傳世作品《古長城外》。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他和西安美協(xié)一批志同道合的國畫家,組織成立了“國畫研究室”,對國畫創(chuàng)新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當時美術界稱這些畫家為“長安畫派”。文革中石魯受到殘酷迫害,為了活命,他從西安逃跑,整日躲在荒山野嶺,像野人一樣生活。等到形勢好轉,回到西安時,他已成了半殘廢的人。

石魯 移山
石魯是一個天份過人的畫家。他早年從事版畫、漫畫、連環(huán)畫、年畫等創(chuàng)作。并寫了不少劇本,其中《暴風雨中的雄鷹》、《金銀灘》都被拍成電影。50年代移居西安,方開始專注國畫,并兼學詩、書、金石篆刻。石魯為人極富藝術情感,興之所志,即恣意揮毫。用筆粗獷狂放,常自嘲為“狂怪、墨亂”,作品具有強烈的個性。
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并且不步人后塵。作品有一種豪放的陽剛之氣,形式感極強。1959年的《轉戰(zhàn)陜北》描寫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活動,以大山的雄健 氣魄為烘托,象征毛澤東“胸中自有雄兵百萬”,引起了畫壇振動。另一幅《東方欲曉》描寫延安時期毛澤東住處,筆意婉轉。用筆粗獷,富有詩意,形式感人,畫題又恰到一語雙關之妙。在當時倍受推崇,視為思想性與藝術性最完美的 結合。

石魯是一位具有獨特氣質,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和力量的藝術家,他的獨特氣質和創(chuàng)造精神來自于他的有一定背景的家庭出身及叛逆而參加革命的經(jīng)歷,來自于他的自覺認同于時代而又獨行特立的思考精神,來自于他的多才多藝和富于天賦同時又勤于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品質-他的藝術成就如同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一樣,在閃爍著璀璨光耀的同時令人為之揪心和扼腕。理性與激情,天才與癲征,澆鑄了他在20世紀中國畫壇上最耀眼,最富個性、最具爭議的大師魂魄,譜寫了中國當代藝術史在思想深度、藝術創(chuàng)造、人格精神上獨一無二的篇章;而同時,政治的風云及迫害、病魔的摧殘和無情,使這位藝術大師的精神與生命備受折磨甚至戛然中止,這確實令歷史留下了無比的遺憾。
石魯有著厚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同時又有著叛逆的獨立創(chuàng)造精神,他在前輩吸收外來營養(yǎng)革新改造中國畫的基礎上,以“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姿態(tài),注重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靈感,在傳統(tǒng)中尋找創(chuàng)新資源,從而成為了在中國畫領域里最富于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驗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積極參與和推進的“長安畫派”,也使新中國的畫壇有了新的文化建樹和研究課題。
石魯?shù)娜松途袷菢O為鮮活的,這不僅可以從他的生活經(jīng)歷,他的藝術成就,他的社會影響等方面體會到,而更有意思的是從他的神態(tài),他的生活細節(jié)如打獵燒菜,他的隨手而宋的幾行詩句、筆記的紙頭,他的完成或未完成的劇本、小說、文稿,他的認真而幽默的“自我檢討”、“自我批判”等等之中認識一個完整的有性格的藝術大師。
——本段摘自《于無畫處筆生花---石魯?shù)臅r代與藝術》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