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秋獵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唐人秋獵圖》,1948年,張大千,紙本設色,立軸,縱139厘米,橫66厘米,北京保利2013春拍3700萬成交
《唐人秋獵圖》色彩艷麗,筆法精致細膩,精妙絕倫,堪稱是大千先生仿古之作中的至精之作。畫中描繪早秋時節,坡坂之上,兩位面貌英俊的美少年正騎著駿馬,緩步行進在狩獵途中。其中一人左手挽韁繩,右手握箭側身回首回視后方;另一位則背弓執箭,目視前方地面,仿佛正在尋找獵物的蹤跡。畫作二段式構圖,近處坡渚,遠景淺灘和山巒由中景的一片開闊水域聯系起來。疏朗開闊,極具層次感。背景青綠設色的山巒上雜樹茂密,山峰敷以蛤粉,以示初雪,與詩題中“早秋北國雪初飛”相互呼應,點明此畫的季候。

《唐人秋獵圖》局部圖,1948年,張大千,紙本設色,立軸,縱139厘米,橫66厘米
題識:戊子嘉平月擬唐人筆,蜀郡張大千爰;早秋北國雪初飛,蘆荻花殘馬正肥。豐草欲(迷)麋鹿跡,酸風如箭射弓衣。己丑正月初四日再題,阿爰。欲下奪迷字。鈐印: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張爰私印、張爰、大千。據畫上“戊子嘉平月,仿唐人筆,蜀郡張大千爰。”自題可知,此幅作于1948年底。翌年又自題:“早秋北國雪初飛,蘆荻花殘馬正肥;豐草欲麋(迷)鹿跡,酸風如箭射弓衣。己丑正月初四日再題,阿爰。欲下奪迷字。”從該作風格與款題可知這幅仿唐人筆意的《唐人秋獵圖》,正是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之后形成的濃麗與清雅并俱的典型風格。
宋以前留存至今的卷軸人物與山水畫并不多見,但在敦煌莫高窟中卻有許多晉唐壁畫遺存。1941年張大千率門人、弟子數十人遠赴西北絲綢之路的敦煌莫高窟,對敦煌壁畫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與臨習。之后他在北平又見到和收藏了不少--五代、宋元人的名跡,所有這些都成為張大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養份,也大大激發了他的藝術靈感,拓展了他的藝術道路。

《唐人秋獵圖》局部圖,1948年,張大千,紙本設色,立軸,縱139厘米,橫66厘米
《唐人秋獵圖》的畫法上,取法高古。畫中人物頭戴幞頭,著圓領窄袖袍衫,相貌、服飾為典型唐人裝束。胯下駿馬,馬鬃兩側分梳,馬尾縛尾成三花纈,亦頗具唐風。人與馬、人與人之間神情姿態,相互呼應互動關系,安排表現得極為生動傳神。人、馬的造型、畫法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五代趙嵒的《八達春游》圖一脈相承。趙嵒生于唐末,入于后梁,據畫史記載其“暇日亦多自仿前賢名跡”,其時代距唐不遠,故其所作當保留很多唐人遺風。
張大千很可能見過《八達春游》圖,故《唐人秋獵圖》中人物造型與《八達春游》圖中人物造型十分相仿。畫中人物所攜帶的箭壺與現藏國家博物館的唐代《狩獵紋高足銀杯》中狩獵者攜帶的箭壺已十分相仿。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很多表現唐人狩獵的場景與圖像,由此可見大千在敦煌壁畫中觀察之仔細。

《唐人秋獵圖》局部圖,1948年,張大千,紙本設色,立軸,縱139厘米,橫66厘米
《唐人秋獵圖》背景以青綠重色為主調,色彩華麗,冷暖對比強烈,從而襯托出淡彩賦色的人物。山石不事皴擦,而以線條和色彩為主。山石純以石青、石綠、蛤粉等礦物顏料渲染,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與厚重感,正是繼承了南朝張僧繇和唐代楊升“沒骨”山水畫法。“沒骨山水”相傳為南朝張僧繇所創,在《仿張僧繇峒關蒲雪》圖款識中張大千就寫到:“此吾家僧繇法也,繼其軌者唐有楊升,宋有王希孟,元無傳焉。明則董玄宰墨戲之余,時復為之,然非當行,有清三百年遂成絕響。或稱新羅能之,實鄰自劊,去古彌遠。予二十年來心追手寫,冀還舊觀。斯從而后,直至小生,良用自喜。世之鑒者,毋乃愕然而驚,莞爾而笑耶!己丑閏七月廿五日,張爰。”張大千應該是從存世董其昌的畫作與敦煌壁畫中領悟到失傳多年的魏晉盛唐“沒骨”山水畫法。

摘自龍軒美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