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畢業展“墻內開花墻外無香”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admin

進入6月,畢業季如期而至。對于藝術生來說,畢業展是頭等大事。無論以后繼續創作還是轉行,畢業作品都將成為他們學生時代的見證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專業藝術類院校30余所,而幾乎每所綜合類院校都設有藝術系。近些年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各大院校都開始策劃畢業展,以期擴大影響。但從效果來看,藝術生畢業展依然只是“墻內開花墻外無香”。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李家騮長期從事藝術生基礎教學工作,對畢業展的水平與現狀更有發言權。“隨著多媒體的發展和科技手段的更新,學生的作品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有一種不接地氣的感覺。藝術離不開生活,而現在的‘80后’、‘90后’學生的作品想象成分太多,他們對生活的積累太少,寫生少,想得少。靠一些影像來創作,作品沒有深度,做不到耐人尋味,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社會的共鳴。”
美術評論家齊建秋表示,藝術生越來越多,畢業展越辦越多,作品卻缺乏創新性,自然很難引起社會關注。藝術評論員易小燕通過近些年對于畢業展的觀察得出結論,大多數作品存在的是平庸和乏味,在繪畫系尤為明顯,從不少同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只是二手圖像的“搬運工”。
齊建秋看過很多畢業展,而令他印象深刻的卻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說起從學院里走出的中青年畫家,我能叫上名字的還是張捷、何家林、邱挺、畢建勛、姚鳴京這一代人。近十年來,從高校走出的畫家我得查資料才能想起來。現在的所謂學院派在技法上可能已經超越了他們的前輩,但作品要么題材雷同,要么沒有創新,很難打動人。再加上現在藝術類院校太多了,每個學校都要做畢業展,作品數量驚人,但質量參差不齊。”
南開大學藝術系畢業生徐振飛說,學生在大三的時候就要考慮繼續深造還是步入社會,是選擇堅持創作還是轉做其他行業,這些事情使他們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畢業創作上。“社會大環境在不斷變化,專業成績與好工作并不能完全掛鉤,在別的事情上分心了,創作的時間就少了,藝術水準很難得到保障。”李家騮說,作為導師在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時,也無法過多地苛責學生。
名氣不足,不接地氣,沒有突破,藝術生畢業展除了校內紅火外,也的確很難引起廣泛關注。
對此,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建議,可由文化部、教育部來組織一個大規模的畢業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這種高層次、專業的、有學術認定的方式推向市場,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好處。“讓學生作品在學術的層面進行推廣,使學生的創作與研究有了后續性的進展,還可以讓下一屆的學生看到,作品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推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