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華嚴經集句》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行楷華嚴經集句》,近代,弘一法師,紙本墨筆,立軸,縱148厘米,橫81厘米,北京保利2016春拍1288萬成交
《行楷華嚴經集句》風格與《華嚴經集聯三百》相近。結體造型疏秀簡練,清瘦縱長,手和足順,無異無怪。筆畫與筆畫之間,盡量斷開,部件與部件之間盡量遠離。不論是左右結構和左中右結構的字還是上下結構和上中下結構的字,偏旁與主體之間,部首與主體之間做到盡量的不接不連,既實現形斷意連的藝術構思,又達到自然放松的藝術效果,映出了弘公那種清通無礙的佛家心境。從某種意義說,“弘一體”是弘一法師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必有其刻意之心,可謂“勇猛精勤”,與其早年追求的“士應文藝以人傳,不應人以文藝傳”之旨相吻。
《行楷華嚴經集句》用筆方式:起筆垂直利落為主,自然生動,不故作藏鋒,順勢而為;行筆準中鋒,略作起伏。收筆大都以筆肚收筆法為主,如縱橫之用。卻分點和撇及勾以筆尖收筆法為主,但筆尖離開紙面角度較大,常垂直上提,故收筆處時有小圓點。用筆方向上,這一時期,已不用《張猛龍》六十至九十度的方起角度,更多的從橫畫看,使用鐘繇圓筆,約四十度以下角度順入。而豎撇則保留《張猛龍》之落筆角度,但易方為圓,捺則無波,起與行筆角度一致。
《行楷華嚴經集句》力量分布:橫向筆畫中短者,左略輕,右稍重,謂之起伏,非提按之法。長者,整體粗重,偶見方起圓收之微小力量變化。縱向筆畫長者均重,常以四十五度角左右切落輕入,順下略重圓收,時用懸針者,收筆尖狀偏左(不居中)。撇畫都重起輕收,使不出鋒為斂,短小者化為點狀。捺畫力量由輕漸重,捺角短小含蓄,與王寵小楷最近。鉤畫不用“趯”法,出鉤較短,右下角向左出鉤常用九十度夾角,向上出鉤似有外展之意,鉤出略長;右上角之鉤夾角在六十度左右,與下一筆相呼應。在左之豎鉤常省減出鉤,按筆為豎狀。“心”字鉤最有自己特點,出鉤不向字心,而是向上鉤出,且左點收筆向左上。折筆交接處厚實,常不作提法,特別是橫折處。
《行楷華嚴經集句》節奏:長線條慢,短線條快,但縱橫牽摯略作區分。自左向右或右下的行筆,力量由輕至重,節奏隨之由快到慢;自右上向左下之行筆,則由慢轉快。行筆方向改變時,停頓很少,無“聳肩法”,“暗過”居多,總體上看節奏偏慢。
《行楷華嚴經集句》結構:字形以長為常態,偶取橫勢。少欹側取勢,偶有錯位。筆畫間“相離”很多,把本來“相接”之筆分離,更見空靈,相接之筆,亦若接若離,以行書筆法入之,“相交”之結,則厚實沉穩。弘一巧妙地把筆畫之間三種組合關系融會貫通。在框架的“構”中,則勻稱布置,元擴張之力,更顯平和。變化之美仍然細致,平行線條少見,開合有度,點劃向背有姿。字形常左收右放、上收下放居多。在空間處理上有自己特色,虛處大都在中間,或偏上,實處在右下或下。筆斷處意相連,相連者取其從簡,無枝蔓之嫌。
《行楷華嚴經集句》釋文:廣大自在神通力,最上無垢深凈心。恒以大音宣正法,當念本愿度眾生。護持眾戒到彼岸,成就無畏為世雄。護得無憂安隱樂,示我真乘解脫門。護諸苦厄如父母,決定利益無怨親。見佛自在生歡喜,發心回向趣菩提。教化無量眾生海,安住一切三昧門。皆悉勤修普賢行,恒不忘失菩提心。解了世間猶若夢,滅除障垢無有余。解了諸法猶如響,化異眾生無有邊。戒是無上菩提本,佛為一切智慧燈。具足護持清凈戒,方便啟導眾生心。具足修習諸功德,朗然開悟大菩提。覺悟無量生死行,逮得不退智慧門。覺悟一切諸放逸,圓滿無上大菩提。開發眾生智慧海,得見如來清凈身。開示凈妙人天路,常起廣大慈悲心。開示甚深微妙法,發起廣大菩提心。題識:大方廣佛華嚴經集句,普賢院沙門圓滿。印文:弘一、龍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