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登臨立軸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傅抱石 秋山登臨立軸 設色紙本1945年作
《秋山登臨》作于1945年,其蒼茫淋漓的筆墨風貌,足以代表抱石先生金剛坡時期的風格。畫面采用了傳統山水中的高遠式構圖,以表現山勢的高峻和深邃。觀其皴法,畫是亂麻皴與荷葉皴的結合,前景又用了拖泥帶水和潑墨。皴法之外,是破筆散鋒點,濃濃淡淡,疏疏密密,似亂而有序。復以淡墨多次渲染,最后以墨赭、墨青敷之,使線、皴、點等元素構成不同的體面關系,并最終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營造出一個雄奇蔥郁的山川景致。
《秋山登臨》局部1
畫面下方,可見三人自左向右登坡而行。人物以細線勾成,刻畫精細,衣冠高古,神情畢肖。通幅山川潤澤,霧氣彌漫,元氣淋漓,意境悠遠。
《秋山登臨》局部2
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一生藝術創作最為人稱道的階段,也是他繪畫風格形成并成熟的關鍵時段。據抱石先生《壬午畫展自序》所言,倘若從金剛坡山腰俯瞰作畫的茅廬,風景倒也別致:泉水自山隙奔來,修竹圍繞者茅廬,房后還有數株古松。他還引了石濤一首詩,覺得他和這里有緣。詩曰:“年來我得傍山居,消受濤聲與竹渠。坐處忽聞風雨到,忙呼童子亂收書。”在中央大學教書期間,他每周要步行往返60華里,一路上真是好景說不盡。“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隨處都是畫人的粉本。煙籠霧鎖,蒼茫雄奇,這境界是沉湎于東南的人胸中所沒有所不敢有的。”所以,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這一時期山水畫創作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