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風雨歸人圖》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張璋
傅抱石 風雨歸人立軸 設色紙本1951年
題識:新喻傅抱石遣興寫于蜀中。徵殷吾兄惠賞乞政,辛卯除夕,白下補記。印文:抱石私印、抱石齋、往往醉后
展覽:1.“紀念傅抱石誕辰105周年回顧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09年10月。
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邊跋一:此圖為先父傅抱石所畫,寫山中雨景,山巒深處,亂竹叢中,一撐傘老者攜童子艱難地行走。由于傅氏曾在重慶西郊之山區長期生活過,此圖所寫有強烈的生活真實感。傅氏以其特殊的畫風創造出一幅巴山蜀水之逼真景色。行筆初看既重且亂,而細看則雨天陰冷的氣氛逼人。傅氏作品的特殊魅力即在于此。傅二石拜觀并敬題于上。印文:傅二石
邊跋二:亂山若夢,密竹淋漓,縱橫放筆,其境特奇。抱石先生率意不拘之作似出于醉后,故能恣肆放達,為常人所未敢也,真跡無疑。壬辰仲夏,觀識于石城愛蓮居,戈父蕭平。印文:戈父、蕭平之
此幅作于1951年,時傅抱石已從重慶遷回南京,并在南京大學任教。傅抱石在入蜀八年期間,受到旖旎的蜀地風光的影響,以及日本新畫風的啟發,將傳統筆法與真實的山水景觀相結合,山水畫風格為之一變,形成獨具個性的筆墨語言。這種風格從20世紀40年代直至50年代初,乃傅抱石最為典型和成熟的藝術風格,從此作中可見一斑。
《風雨歸人》局部
畫中描繪了風雨驟降時的山中景色,高士和童子為避風雨,撐傘坐在巖石上。風雨的磅礴氣勢與高士內心的安然平靜形成有趣的對比。傅抱石一向喜歡畫風雨圖,一直到其晚年,這種題材仍然很常見,這與其容易激動的情緒有關。畫風雨圖,橫掃豎刷,猛烈激蕩,產生一種強烈的氣氛,某種程度上平息和滿足了畫家內心蓬勃的激情。畫中景以重墨畫出,水墨淋漓,表現出了樹林的豐茂厚實之態,其中些許留白使其密中透氣,減輕了大片重墨形成的迫塞感。畫面上部石壁則以“抱石皴”畫出。整幅粗細結合,筆墨濕潤蒼秀,渾化一片,呈現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山林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