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江堤晚景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jane

作者: 張大千
形式: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 187.5×120 cm. 73 7/8×47 1/4 in. 約20.3平尺
題 識
(一)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堤晚景大風堂臨本。
(二)十年前予客故都,曾見此董元雙幅畫。自南北淪陷,予閑關還蜀,數年來每與人道此咨嗟嘆賞,不能自已。去秋東虜瓦解,我受降于南京。其冬予得重履故都,亟亟謀覯此圖,經二閱月,始獲藏予大風堂中,勞神結想,慰此遐年,謝太傅折屐良喻其懷。米元章嘗論董源畫天真爛漫,平澹多奇,唐無此品,在畢宏上。今世欲論南宗,荊關不可復見,遑論輞川。惟此董源為希世寶。予尚有澹設色《風雨出蟄圖》,亦雙幅絹,與此可謂延津之合,并為大風堂雙璧。丙戌春日,昆明湖上臨記,爰。
(三)故宮藏趙文敏與鮮于伯幾書,言于都下見董元雙幅青綠山水,有云:近見雙幅董元,著色,大青大綠,真神品也。若以人擬之,是一個無拘管放潑底李思訓。上際山,下際幅,皆細描浪紋,中作小江舩,何可當也。即此幅是。丁亥(1947年)三月又記。
黃君璧(1898-1991)題簽條:張大千仿董北苑江堤晚景。黃君璧題。 鈐印:君翁
鑒藏印 王振宇印、余廬珍藏
展 覽 “張大千近作展覽”,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1947年5月9-13日。
來 源 王振宇夫人唐兆穎舊藏,1947年購自上海。
雍容博大 平澹多奇
——張大千盛年巨制《江堤晚景》
文/戴維
董源是大千的一個夢,1946年畫成的《江堤晚景》,
是大千對董源深切體悟后的傾心力作,
也是大千上溯南宗源頭極富雄心的盛年巨制,
更是大千個人畫史上的承前啟后之作,
承前是大千“上昆侖尋河源”,對南宗高峰的不斷追溯,
啟后是大千“辟混沌手”,大開大合進入更加自由的潑彩世界。
一、南宗之祖
1945年冬,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張大千立刻取消了原擬赴新疆考察石窟的計劃,風塵仆仆趕赴北平。張大千如此急迫地奔赴故都,是為了搜購由于戰亂散落民間的古代字畫,其中尤其讓大千魂牽夢繞的就是一幅傳為南唐著名畫家董源的《江堤晚景》。
早在1938年左右,張大千就曾經在北平見過這幅極為稀見的大幅雙拼絹古畫,欲購而不能,一直耿耿于懷。抗戰軍興,故都蒙塵,大千閑關還蜀,依然對這幅畫念念不忘,“每與人道此咨嗟嘆賞,不能自已”。此番重返故都,到處打聽該畫的下落,經過反復奔波,大千終于在1946年1月將這幅《江堤晚景》收入囊中。
大千得到這幅畫后喜不自勝,以“謝太傅折屐”的典故比喻自己的欣喜若狂。遍邀諸家題跋欣賞,可謂極一時之盛。1946年2月16日(農歷正月十五)晚,大千即攜此幅赴萬壽山溥心畬居處共度元宵佳節。溥二爺見此大幅贊不絕口,應大千之請在此幅上首大書“大風堂供養南唐北苑副使董源畫江堤晚景無上至寶”。
大千對這幅董源極為鐘愛,他自認為得到了被董其昌等追尊的南宗之祖。能將南宗盟主供養于大風堂中,這是何等自得! 大千是畫家中的美術史家,他收藏古畫是為了從中汲取營養,借古開新。這幅董源可謂大千古畫收藏中最具重要意義的一件,也是對大千盛年創作影響最巨的一件。大千一直隨身攜帶這件董源,即使在他倉促間返回成都,攜家小離開大陸之際,這也是他行囊中的主要寶物。1949年之后的張大千萍蹤飄蕩,而這幅董源也跟隨大千由香港之印度、之阿根廷、之巴西、之加州、之臺北。大千在海外由于種種原因,曾散出自己的許多古畫收藏,但這幅董源卻一直伴隨左右,足見這件對于大千的非凡意義——南宗之祖!最后在臨終時,大千將這幅伴隨半生的董源捐贈給了臺北故宮,得以永久收藏。
二、董巨復興
就在大千購得這幅董源的同年春月,大千在昆明湖上即依原大臨摹一幅《江堤晚景》(1946年本),自題“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堤晚景大風堂臨本”。并長題訴及與這幅董源的前后淵源,題跋中不無欣喜自得:“今世欲論南宗,荊關不可復見,遑論輞川。惟此董源為希世寶!”雖曰臨本,然整幅青綠設色,鮮麗潤澤,皴法、水法、樹法、人物、鞍馬皆從董源化出而又自出機杼,雍容博大,雄渾壯闊。畫中綠波粼粼青山高,酒簾靜處馬蹄輕,一片春風駘蕩。這是大千對董源深切體悟后的傾心力作,也是大千上溯南宗源頭極富雄心的盛年巨制。
由于受兩位業師李瑞清和曾熙的影響,大千早年入手的門徑是石濤八大,兼及弘仁、髡殘、梅清。在研習黃山諸家的過程中,大千逐漸上溯至元代董巨派大家王蒙,反復臨習揣摩。一直到1938年,大千筆下開始出現董源(北苑)的名字,緣由正是當時在北平見到這幅欲購而不得的《江堤晚景》。1938年可謂大千與董源的關鍵之年,同年大千還在桂林徐悲鴻處見到傳為董源的《溪岸圖》。在過去,大千都是通過明清董巨派的作品,略窺其風格,至此年才接觸到傳為董源的實際作品。此后大千的筆下,董巨披麻皴法開始出現,題跋中也屢屢提及“北苑法”。抗戰時期的敦煌之行,壁畫大構圖給他的歷練培養了他“大匠”的氣度,更滋養發展了他在山水畫上的深厚內功。1946年入藏這幅董源再次激發了大千血戰古人的勃勃雄心,曾經自謂“予得《江堤晚景》、《瀟湘圖》后大悟筆法”。1946年大千在昆明湖上終日摩挲原作,體悟筆法,將此前所有的學養融會貫通,終于以自己的理解完成這本《江堤晚景》。
大千在1972年舊金山“大千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曾提及:“勝利后重入故都,得董源江堤晚景大幅、董源瀟湘圖卷、巨然江山晚興卷,日夕冥搜,畫風丕變,阿好者又以董巨復興詡予矣。”從早年的黃山派,到盛年的董巨派,這是大千不斷上溯河源借古開新的獨特道路。1946年畫成的《江堤晚景》,即可視作大千董巨派山水的藝術宣言。這時的大千登堂入室,自信已經傲視明人,獨探董源之秘。誓要突破元明清的藩籬,與五代北宋山水巨匠在全景大幅山水上一爭高下!
在完成這幅《江堤晚景》之后,這本的諸多畫法就開始出現在大千筆端,或青綠法、或水法、或皴法、或樹法,都被大千加以熔鑄化入后續的創作中,如前景的老樹、巍峨的山頭,都成為日后大千筆下的典型符號。而大千對這幅董源的臨習也并沒有就此停步,1950年在印度大吉嶺就曾再次作有兩本,一本為縮臨本,在一套臨古冊頁中,后贈與好友高嶺梅;一本為雙拼絹本,后留贈夫人徐雯波。
一直到晚年,大千大膽創新,創出潑墨潑彩時,依然是回溯董源的大開大合:“近用董元巨然兩家為破墨”,大千依然借董巨法脈來完成他的藝術革新。大千在《江堤晚景》1946年本上,曾長題趙孟頫致鮮于樞書札中描述董源的畫:“近見雙幅董元,著色,大青大綠,真神品也。若以人擬之,是一個無拘管放潑底李思訓。”正如傅申指出,大千或許正是從這段話中得到無限的啟發,晚年的潑彩山水,其實正是進一步“大青大綠”的“無拘管放潑底”董源。
董源是大千的一個夢,1946年畫成的《江堤晚景》在大千個人畫史中可謂承前啟后之作,承前是大千“上昆侖尋河源”,對南宗高峰的不斷追溯,啟后是大千大開大合“辟混沌手”,進入更加自由的潑彩世界。
三、紙貴洛陽
1947年五月,這幅《江堤晚景》1946年本出現在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舉辦的“張大千近作展”上,編號71,售價八百萬,在所有售價中位列最高。這時的張大千風華正茂,意氣奮發,紙貴洛陽。當時祥生汽車公司的經理張開勛(拙翁)記錄下了當時的展覽盛況:“三十六(1947年)年五月九日復在原處(即中國畫苑)舉行書畫展,為時僅五閱月,新作達八十二件,且均極精工,能不令人咋舌!余等承苑中人相告,囑于先一日往覽,至,則多件已為大公醫院顧君及邊瑞馨君等定去過半……苑中有影本,余購得一套,都五十一幀,裝之成冊……影集既成,為志數語以供同好之鑒賞,并作望梅之止渴。”張開勛提到的這本《大千居士畫影集》,《江堤晚景》1946年本也位列其中,這是張大千1947年展覽的直接圖片資料,非常珍貴。
正是在1947年的上海展覽上,這幅《江堤晚景》被來自云南的實業家王振宇購藏。當時的王振宇也正是風華正茂,其創辦的茂恒公司總部在昆明,分公司遍設上海、廣州、香港、漢口、重慶、仰光、曼德里、加爾各答等地。王振宇雅好藝術,尤其與徐悲鴻相交深厚,徐悲鴻在昆明為抗戰籌款舉辦畫展時,王振宇是最積極的支持者。解放后,王振宇遷居香港,這幅《江堤晚景》也從此秘藏,自1947年上海畫展售出,迄今已整整七十年。
1967年高嶺梅在香港編《張大千畫集》,依然用的是這幅早年的黑白照片。其后的美術史家研究大千與董源,也都只能透過這張黑白照片去遙想這幅名作的“大而能秀”。此番我們終于有機會一睹真容,打開畫軸的那一刻,風華依舊,神彩煥然。
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著 錄 《張大千近作展覽目次》,第71號,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1947年。
出 版
1.《大千居士畫影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2.《張大千畫集》,第9頁,東方學會(香港),1967年版。
3.《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92頁,故宮博物院(臺北),1994年版。
4.《張大千的世界》,第204頁,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199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