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 蘆雁圖
來源:未知 作者:DSZ

林風眠-蘆雁圖-紙本-135.4X67.6cm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在廣東省梅縣(古稱嘉應州)白宮鎮閣公嶺村,自幼喜愛繪畫,19歲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7月,中學剛畢業的林風眠收到了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從上海發來的信函,獲知了留法勤工儉學的消息,遂告別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錚一同作為第六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前往法國留學。
1921年,兩人轉入法國國立第戎美術學院學習,林風眠大受賞識,9月又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并得以進入柯爾蒙(Cormon)的工作室學習,并廣泛接觸各種藝術形式,以及當時歐洲藝術界認為的“東方藝術”。他先在蒂戒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后又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
1925年回國后出任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校長兼教授。
1928年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籌辦國立藝術學院(后來的中國美術學院)并任院長。解放后,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林風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取得極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1928年受到學界泰斗、學院創辦人蔡元培的賞識與提攜,被聘任為我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學院首任院長,他主張“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廣納人才。為弘揚學院林風眠先生的高尚情懷和藝術精神,自2010年起中國美術學院設立“林風眠獎學金”用于激勵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對藝術事業執著追求、積極投身藝術創作和研究的優秀研究生。
林風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波瀾,倡導新藝術運動,積極擔負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他銳意革新藝術教育,請木匠出身的畫家齊白石登上講臺,聘請法國教授克羅多講授西畫,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等口號。
沒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審美情趣的悲劇美。這與畫家本人顛簸曲折的一生有關。林風眠是廣東梅縣人,原名鳳鳴,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先在第戎美術學院,后又來到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20年代,年僅25歲的林風眠出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1928年又在杭州創辦國立藝術院,出任校長??箲鹌陂g,林風眠輾轉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畫,極力試圖打破傳統繪畫程式。1950年林風眠辭去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之職,遷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國式的二層樓房里,專門從事繪畫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過起略似重慶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協組織他到農村、山區、漁場深入生活外,他就閉門作畫,每天子時已過,鄰居五能看到林風眠畫室里的亮光。十幾個春秋過去,藝壇幾乎忘記了林風眠,然而這正是他的藝術黃金時代,“林風眠格體”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爐火純林鳳眠作品-高士青。50年代,他的藝術更受到貶抑,生活拮據,每月只得上交兩幅畫以換取一點兒生活費。10年動亂期間,面對一次次抄家,無奈之中的林風眠將其數十年的心血千余張精心之作浸入浴缸,從抽水馬桶中沖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過著隱居般的生活。老人的頭發幾乎全部脫落了,人老了但藝術卻不老,他的畫色彩更熱烈、筆墨更放縱、韻味更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