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魯 太行山
來源:未知 作者:dsz

石魯 太行山
石魯(1919-1982),當代中國畫家。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早年就學于成都東方美專,1940年赴延安入陜北公學院,從事版畫創作,后專攻中國畫。1959年創作《轉戰陜北》,名聲日隆。后與趙望云創立長安畫派。擅長人物、山水、花鳥。早期畫風偏于寫實,用筆堅實謹嚴,多畫革命題材;后期畫風奇崛勁健,常以華山、荷花為題,筆力縱恣雄豪。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陜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陜西省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委等職。著有《石魯學畫錄》、電影劇本《暴風中的雄鷹》等。
石魯藝術年表
1919年 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中國四川省仁壽縣文公鄉松林灣。取名:馮亞衍。父:馮子融,母:王氏,大哥:馮伯磷,二哥:馮建吳,三哥:馮伯琴,姐:馮汀禱
1925年 六歲 在家讀私墊。特別喜愛繪畫。
1934年 十五歲 經石魯作品二哥引導,到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國畫。
1937年 十八歲 東方美術國畫系畢業,回仁壽縣文公鎮縣立中心小學任教。
1938年 十九歲 赴成都借讀華西協和大學文學院歷史社會學系。
1939年 二十歲 元月赴陜西。改名:石魯。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到涇陽縣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學習。結業后,到宜川第二戰區民族革命大學前鋒劇團工作,任戲劇、宣傳股長。
1940年 二十一歲年初到達延安。先在陜北公學院學習,后分到西北文藝工作團工作。歷任宣傳股長,美術組長和舞美設計等職。
1942年 二十三歲十一月七日,與西工團同事、演員闌力生結婚。
二十四歲參加中央黨校三部整風運動。同年九月,第一個兒子出生。
1945年 二十六歲調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美術工作委員會工作。創作《群英會八《改造西洋景》等版畫作品。同年春,第二個兒子出生。
1946年 二十七歲 七月六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 二十八歲 八月調回西工團工作,任宣傳組長,參加轉戰陜北戰爭。同年冬,二兒子在轉移中,病殘于黃河邊上。
1948 二十九歲調延安群眾日報社,主編群眾畫報。
1949年 三十歲 年初,調任延安大學文藝系美術班主任工作。創作《說理八《打倒封建》等版畫作品。五月赴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當選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后回西安,調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創作部工作。同年十月,第三個兒子在西安出生。
1950年 三十一歲赴青海藏族自治區寫生。創作《偵察》等國畫作品。 1951年 三十二歲 出席西北文代大會,當選西北文聯常委、西北美協副主任。同年,調任西北畫報社社長。 1952年三十三歲去陜南、甘肅、青海等地寫生。創作《蘭新路上》等版畫作品。
1953年 三十四歲 創作《幸福婚姻》等國畫作品。出席第二屆全國文代會。同年七月,第四個兒子出生。
1954年 三十五歲 當選美協西安分會副主席。創作《古長城外》等國畫作品,撰寫電影文學劇本《暴風雨中的雄鷹》 (1956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故事片)
1955年 三十六歲 赴印度,參加國際博覽會中國館總體設計工作,并畫了大量的寫生。
1956年三十七歲赴埃及,出席國際藝術會議。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并創作了《沙漠之舟》等國畫作品。在京舉辦印度埃及寫生畫展。同年七月,女兒出生。
1957年三十八歲 多次赴陜南陜北山區農村寫生,指導基層群眾美術工作。創作了《高山放牧》等國畫作品。
1958年 三十九歲 創建并主持美協西安分會國畫創作研究室。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的創新原則,并積極倡導"成家立業"、"獨特風格"。創作了《背礦》等國畫作品。《埃及寫生集》由長安美術出版社出版。同年到商洛、渭北、志丹縣等地采訪,收集電影劇本《劉志丹》的素材。
1959年 四十歲 年初,赴北京為國慶十周年創作巨幅國畫《轉戰陜北》。四月參加全國文化工作會議。提出"風景畫可以通過曲折的關系表現人的偉大"的美學觀點。
1960年 四十一歲 為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創作巨幅國畫《延河飲馬》,七月出席第三屆全國文代會。當選全國美協常務理事。創作了《南泥灣途中》等國畫作品。
1961年 四十二歲 創作《東方欲曉》等國畫作品。十月一日組織參加了在京舉辦的美協西安分會國畫創作研究室習作展。畫展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新派",關中畫派的崛起。年底,由全國美協撥專款,率數位畫家赴南京、上海、杭州巡回展出。
1962年 四十三歲 十一月,出席全國美協在廣東新會召集的重點分會會議。其間創作國畫《家家都在花叢中》等,同年還創作了《秋收》等國畫作品。
1963年 四十四歲 初春,在西安長寧宮療養治病期間,撰寫理論著作《學畫錄》。提出《為生活而畫則畫活"、"以神造形"、"求筆墨當歸于性情,歸于意志"等一系列美學觀點。從習作展作品中編選《國畫選》,由長安美術出版社出版。同年,創作《延河水長流》等國畫作品。
1964年 四十五歲 赴陜北黃河沿岸體驗生活,收集素材,帶病創作巨幅國畫《東渡》,遭冷遇,被指責"丑化領袖"。因小說《劉志丹》被批為反黨事件,被迫中止電影劇本《劉志丹》的創作。同年九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魯作品集》,剛發行一星期,即被通知停售收回。
1965年 四十六歲 年初,赴陜南安康寫生,創作了《蠶鄉童年》等國畫作品。七月出席在京召開的全國美協重點分會創作座談會,明確表示不同意"有人說我們方向有問題"的說法。因病自學氣功和針灸。同年秋,突然患精神分裂癥,十一月入院治療。 1966年 四十七歲 十月,被原單位 "文革小組"強迫提前出院,接受批斗。
1967 年四十八歲 遭受批斗、游街、拷打等殘酷虐待,并被強迫隔離管制。1968年四十九歲 夏末,被工宣隊集中于文化系統 "牛棚"重復進行審查批判。
1970年 五十一歲 元月,岳母李潤卿病逝,被特準回家辦喪事。之后拒回"牛棚",在家創作《美典神》等國畫作品,《莽昆侖閱盡人問春色》等書法作品。
1971年五十二歲 因精神病院的證明,省政法小組未批準死刑,暫擱 此案。六月出院回家。秋后,創作了《華山英雄》《黃河兩岸度春秋》等國畫作品,品。夏初,被省斗批改領導小組定為"現行反革命分子"上報省政法小組,要求判死刑。十一月第二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風流千載》等書法作品。
1972年 五十三歲 在家養病,多方申訴冤案。創作了《雪弄華峰》等國畫作品,《暮墨寫之,書道為風》等書法作品。
1973年 五十四歲 年初,被聘為省文化局美術顧問。為省外貿出口作書畫。同年創作了《峨媚積雪圖》等國畫作品,《天高為極,大莽為侖》等書法作品。
1974年 五十五歲 在全國性"批黑線回潮"討比黑畫"運動中,再被列為重點對象,遭受批判。同年創作了《蒼蒼白月掛高松》等國畫作品,《大風吹宇宙,紅日照高山》等書法作品。
1975年 五十六歲 患肺結核。病中寫作了大量詩詞。創作了《蘭宜乎瘦土》等國畫作品,《平生慣惹千夫氣,兩手勤澆萬木春》等書法作品。七月,被勒令遷居陜南山區,經醫生證明,家屬申訴,被緩辦。
1976年 五十七歲 為賀"四人幫"垮臺,抱病創作《花逢時雨俏》《春到人問》等書畫作品。
石魯1977年 五十八歲 平反冤案的努力受阻,病情惡化,住進北京通縣結核病醫院。家屬和友人直接向中央申訴。
1978年 五十九歲 元月,文化部派專人來陜調查,并護送赴京,進行搶救治療。八月病情好轉,曾為專程來訪,攝制錄像片的陜西電視臺作《青春者長松》《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書畫。十一月二十一日,陜西省委審干領導小組正式行文,作出"予以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的審查結論。年底,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講課。
1979年 六十歲 二月出院返回西安參加美協陜西分會的重組工作。三月又赴北京出席全國美協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痛斥對藝術家的迫害,回西安后,因病情復發,住院治療。同年,缺席當選美協陜西分會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十二月,由全國美協和中國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石魯書畫展在北京展出,引起強烈反響。
1981年 六十二歲 肺病轉好。十月救災義賣作大幅《荷花圖》,同年當選中國書畫研究院院長,陜西省人大常委。
1982年 六十三歲,發現胃癌,病情急劇惡化,經多方搶救無效,于八月二十五日十六時十八分在陜西省人民醫院逝世,終年六十三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