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19世紀中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jane
19世紀末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畫歷經數變,從清末民初開始,逐漸向世俗和大眾的方向演化。這時,任伯年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畫壇的一個奇跡。任伯年以擅長人物、花鳥、山水,又兼詩、書、畫、印,上承傳統,旁采新知,銳意革新,獨具個性,將藝術實踐在傳統內部實現了語言變革,又將傳統文人畫向現代形態作了轉變。因此,徐悲鴻稱其為“仇十洲后中國畫家的第一人”。英國的《畫家》雜志甚至把他與西方的凡·高相提并論,贊揚他是19世紀中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
蕭山船塢山,少時顯才能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這一年在蕭山船塢山下的一個小鎮,任伯年出生了。任的父親叫任鶴聲,號淞云,為一位米商,但同時又是文人兼民間畫師,尤擅寫生。
任伯年自幼受到藝術熏陶,據傳,10歲左右,曾有客來訪,其父外出,歸來后問其何人,伯年拿起畫筆,寥寥數筆便畫出了訪客的特征,父親一見便知來者何人。雖其中不乏編寫的成分,但也可看出任伯年在早年就已經掌握了初步的寫真技巧。任父感到在這樣兵荒馬亂的時期,縱然有家財萬慣不如一技在手,因而才能在連成兼收、生活大受影響之際,把自己掌握的民間肖像畫法悉數教給伯年。在其父的指導與傳授下,伯年苦心學習民間寫真術,對人物頭像特別用心,善于用沒骨法分點面目,表現人物的性格與神情。15歲的伯年還為家鄉畫了不少的燈片。
1861年,太平軍攻入浙江,與此同時,左宗棠率湘軍也入浙,并組“常捷軍”,向太平軍反撲,還濫殺無辜百姓。任伯年的父親任鶴聲在從紹興逃往諸暨包村時遇害身亡。他毅然投奔了太平軍,成為一名“執掌軍旗的旗手”。1861年,太平軍失守杭州、余杭,退出浙江,不久后天津淪陷,天平天國運動失敗了。任伯年移居寧波,隱蔽下來。
1864年,任伯年25歲,在寧波已住了四年了,在這四年中伯年奔走于慈溪、慈東各縣,開始賣畫生涯,以仕女、梅花、佛像等為題材,并曾以民間的二十四孝故事、風塵三俠等故事入畫,這些題材亦是寧波木雕藝術的傳統圖式,勤奮善學的伯年從中截取了不少養分。在寧波,任伯年最初就住在姚家的大梅山館,任伯年的《小俠江話別圖》就作于大梅山館的琴詠樓中。大梅山館是清代姚鼐的小筑,在此之前,任渭長曾也在此居住過,還為山館精心繪制了《大梅山館詩意圖》。任伯年在寧波最大的收獲就是結識了任渭長的胞弟任阜長,并尊這位人物與花鳥兼工的畫家為師。
指甲當筆用,袍上指刻痕
1868年,對于任伯年來說是人生轉折的一年。在其師任熏提攜下離開寧波,乘船赴蘇州。臨行前伯年畫了《東津話別圖》,并在題跋中記敘了他和任阜長去蘇州,朋友們前來送別的情形。1868年冬天,任伯年離開蘇州到上海,在他所作的肖像畫《陳允升像》上題款“同治戊辰冬仲任伯年寫于上海寓齋”可以得見。
初到上海的伯年,住在古香室筏扇莊樓上,為了開拓書畫市場,畫風開始轉變,他開始學畫雙鉤,后來人物畫直接學陳老蓮,跳出了渭長、阜長的格局。思路快,構圖巧。雖畫不為人所器重,處境甚艱,但胡公壽慧眼識英才,多方給予扶持,為其開拓售畫路。不久,伯年稍有畫名了,有人向他訂購山水畫,伯年還不會畫山水畫,不得已請胡公壽潤筆完成若干人物布景。伯年大感知己,署自己畫室名“依鶴軒”,還精繪《胡夫人像》相答。
伯年有位好友劉德齋,當時在上海天主教會所辦的徐家匯圖書館做主任,擅長夕陽素描,伯年經常向他討教,用“3B”鉛筆學會了西方素描與速寫,任伯年隨身帶一本折子(即現在的速寫本)到茶館、酒樓、街頭、田邊、江畔……速寫各階層人物,也速寫飛禽走獸。有一次在農村看到兩牛頭斗角,身邊無紙,就畫在長衫上,畫成《斗牛圖》,后題一絕“丹青來自萬物中,指甲可以當筆用,若問此畫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
這一時期的繪畫,題材更為廣泛,歷史故事、古代人物、神話傳說、文人軼事、佛像仙人、仕女、兒童等傳統題材入畫最多。他才華橫溢、是位無所不能、無不精妙的全能畫家,在他的引領下,帶動了不少畫家,開創了有上海地區特色的“海上畫派”。
平和清明境,雅俗共賞藝
晚年的任伯年,肖像畫比較罕見,為數較少的山水畫亦未見大的進展,唯人物花鳥畫創作數量較多。這一時期,他曾得到八大山人的畫冊,悟到他用筆的方法:即使作極為細致的畫,也一定要懸腕中鋒。伯年雖然不以書法名世,卻深解好書畫相通的道理。自言“作畫如顏,差足當一寫字。”
晚年的任伯年嗜好吸鴉片,體弱多病,于56歲早逝,終止了他的繪畫往更高水平發展。任伯年平和、清明、凈麗的靈性在感悟高峰中發出最美妙的和聲。在他視覺造型超邁的藝術里是容不得寫就了氣而不寫形的,平和的靈魂中也填不進八大式的冷漠和怨憤以及潘天壽的奇崛。以其之磁,吸其之鐵。他那有選擇的自我沉迷是在風日和煦、碧水澄明的境界一方,盡掠天宇之內明麗巨觀,百花天趣盎然,魚禽游行自在。他以天才的創造使大眾認可和專家折服,在雅俗共賞藝術領域推為至高頂點,靈變極致,亦為大師。
任伯年的生命應該歸位于敏感、聰慧和極富靈性,而他的氣質則位列平和、閑靜、清明和純真,作為繪畫的先天稟賦——視覺的感受力更是獨契靈異和得盡天機。在任伯年逝世30年后的1926年,他的畫作被徐悲鴻帶到了法國,徐的老師達仰看到后,非常敬佩,這位法國近代的大畫家如此評價任伯年:“多么活潑的天機,在這些鮮明的水彩畫里,多么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致的彩色中,由于一種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種意到筆隨的手法——并且只用最簡單的方術——那樣從容的表現了如此多的物事,”這難道不是一位大藝術家的作品嗎?

任伯年 花鳥

任伯年 牡丹棲禽圖

任伯年 群雞圖

任伯年 王素 花鳥

任伯年 蘆鴨

任伯年 趕鴨圖

任伯年 登高圖

任伯年 登枝圖

任伯年 桃花雙鳥

任伯年 登枝圖

任伯年 倚石圖

任伯年 聽竹圖

任伯年 孫司空故事圖

任伯年 富貴長年圖

任伯年 紫藤八哥圖

任伯年 登枝圖

任伯年 人物圖

任伯年 雙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