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召麐繪畫作品欣賞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編輯-jane

她,一個真正的大家閨秀,穿越歷史的煙塵,晨曦中,少女時代的她眉目清朗,身著深藍布衫、黑色長裙,緩緩步出方家宅院,經過石橋,穿過幽靜的弄堂,走進茂林成蔭,書聲瑯瑯的競志女中。

她,就是曾享譽世界的方召麐(音同“麟”),香港紫荊獎章的獲得者,一代國畫改造及水墨實驗的大師。

1914年,出生于無錫世家的方召麐,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4歲開蒙,研讀經史子集,自學碑帖,6歲跟隨家庭教師學英語和西方文化,13歲的她迎來人生重要的轉折,跟隨國畫大師錢松喦學習中國書畫,僅僅一年,她的作品就入選,當地有名的白浪畫會舉辦的畫展,和老師一起展出畫作。
1925年戰爭爆發,父親帶著一家四口乘船逃難。11歲的召麐親眼看著父親身中流彈,頃刻之間停止了呼吸。
孤兒寡母重返無錫時,父親工廠落敗,曾經有六七個傭人照顧的召麐,再也無法繼續貴族的生活 面對困境,年幼的方召麐沒有消沉,和母親一起挑起家庭重任。

方召麐先后在 無錫、青島,和上海讀完了高中和大學。方召麐心中,漸漸萌生愿望:她想去西方看看,去看看更大的世界。“那些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

(23歲的方召麐)
23歲成為曼徹斯特大學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女留學生,1937年,方召麐身著旗袍、手拎皮箱,氣質雍容美麗,風景秀麗的曼徹斯特校園,她結識了抗日名將方振武將軍的長子丈夫方心誥,然而造化弄人,二戰爆發,方召麐和丈夫離開英國逃難,經挪威、紐約,返回上海,再到香港,其時香港淪陷,他們入廣東,經廣西,出重慶,過武漢,輾轉多地,顛沛流離。

(方召麐和丈夫方心誥在倫敦)
方氏夫婦在困難中始終相扶相攜,戰亂中,他們先后生下8個孩子,其中方安生即是后來的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1948年,他們終于在香港安頓下來,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醫療事故,奪走了丈夫的生命。留下8個幼齡子女,其中最小的津生只有2歲。

(方召麐的八個孩子)
一場大病之后,方召麐忍著傷痛,挑起照顧家庭的重擔。接手丈夫留下的貿易公司一年之后,她奠定初步經濟基礎,然后關閉公司,專心畫畫。這個舉措遭到家人尤其是婆婆的反對,認為會斷掉家中經濟來源。
她咬牙向婆婆保證,“很快,我的畫就可以賣錢。”她天賦奇才,又無比勤奮,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起來作畫,畫藝很快就能夠和老師比肩。拜師趙少昂只一年,師徒倆的作品就一同在日本展出。她在東京出版個人畫集,成為戰后第一個在日本開展覽的女畫家。
1953年,她又拜師藝壇泰斗張大千,張大千非常欣賞她,悉心加以指點。方召麟在藝壇名氣漸長,她的作品也開始得到收藏家青睞。
(方召麐和恩師張大千)
40歲,尋找真正的自己,這次離開,不僅為了離開傷心地,也為了離開她嫻熟的嶺南派藝術風格,找到自己真正的風格。40歲了還出去留學,不僅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即便在今天也需要勇氣。
1956年,方召麐再次留學倫敦,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楚辭。重回倫敦的日子新鮮而艱難。沒有了香港的藏家買畫,沒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方召麟只能以獎學金和畫賀年卡片為生。
(方召麐和張大千在香港機場)
日子稍微寬松一些,她陸續將其余的孩子接來倫敦,安排進入寄宿學校就讀。英國人非常喜歡方召麐畫的玫瑰。第二年,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就為她辦了個人畫展,一炮而紅。之后,她的展覽開遍世界各地,從德國慕尼黑,到美國紐約,從加拿大到新加坡。但方召麐并不滿意。這個時期的作品,還是趙少昂和張大千兩位老師的影響居多,她要努力找自己。整整十年,她艱苦跋涉,上下求索。
1960年代,她隨張大千在西方游歷,在博物館如饑似渴地飽覽中外名作。跟隨老師,她認識了許多當時的名畫家和收藏家,如趙無極,潘玉良,丁雄泉、方君璧、王季千,一起探討中國畫在世界畫壇如何立足和發揚。

(方召麐和張大千在美國畫展上)
她獨自游歷了歐洲的名山大川,之后又回到中國,游覽中國的江南塞北。為了體會西方藝術的精妙,她甚至嘗試油畫和抽象畫,自覺地進行中西結合的實踐。她還將英國的巨石陣創作成國畫《磐石圖》,在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大婚時,當做新婚賀禮贈送給英國王室。
1970年,她飛去美國,在美國西海岸張大千的家中,隨侍聆教一整年。張大千給了她很重要的點撥——“拙”與“生”的美學風格選擇。經此點撥,方召麐從人生閱歷中汲取長處,將傳統的功底,西方的眼界,和人生感悟一起融入作品中。而后,她回倫敦畫室獨自居住,創造出全新的方式風格大寫意山水作品,被國學大師饒宗頤稱為“挾風雨以振雷霆”,震驚畫壇。張大千對此非常欣慰,親筆題寫一副對聯,稱贊她的作品境界: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

60歲,迎來人生的巔峰,方召麐的人生可謂坎坷第一個十年,她面對父親的早亡,與母親一起撐起家庭;第二個十年,她獨在異鄉求學,開闊眼界,性格益發堅強;第三個十年,她在顛沛流離中生下八個孩子,成為一位偉大的母親,又遇到了丈夫的離去。十多年的獨自尋找,上下求索。生命的第六個十年,她迎來了人生真正的巔峰,迎來了藝術生命的真正成熟。伴隨著風格的確立,方召麐的畫名越來越響,猶如一座沉默多年的火山,她迎來了真正的噴發。
(方召麐作長江憶寫圖)
她榮膺香港紫荊獎章,作品被印在地鐵票上,香港人人都見過她的梅花圖。池田大作為她寫下四百行長詩,稱她為“畫伯”。東京富士美術館為她制作電視片,稱她為“中國畫的巨匠”。她的畫成為香港上流社會爭相收藏的作品。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賭王何鴻鑫、英國收藏家許謨士、水竹松石山房(香港大收藏家)都藏有她的作品。王菲御用詞作家林夕不僅收藏方召麐的作品,還臨摹她的書法寫經。
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競相收藏。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政府出面,請她書寫香港回歸紀念碑,立在黃帝陵內。1998年,方召麐在中國美術館辦展,上下兩層500多幅作品,盛況空前。在畫展休息室,著名書法家啟功見到了方召麐,方召麐稱呼啟功為老大哥,啟功則向她伸出了大拇指說,你是真正的大丈夫!
“結婚就得買菜做飯,哪有時間畫畫。”方召麐對自己的藝術視若生命。在90年代的香港拍賣行里,她一張畫的價錢能買香港一套房,但她很少賣畫,亦從不為了金錢名利而放低自己的藝術標準。她說,藝術家不能太有錢。
對于物質,方召麐總能保持”得之怡然、失之淡然”。生長于大戶人家,也歷經生活磨難,她深諳生活艱辛,也能安享物質之美。
72歲的方召麐,無論年紀多大,她出門都不讓人攙扶,而是以英式禮儀挽著同行男士的手臂。朋友問她,方先生,這么多年,沒有人追您么?她說,追我的人不要太多啊!但是我不能結婚,我要是結婚了,就得給他們做飯,哪有時間畫畫!她真是活的明白自在。

(85歲的方召麐)
90歲后,方召麐又試圖創造新風格,作品由雄渾變為清淡,返璞歸真,干凈如天堂一般,方召麐于2006年在醫院病逝,享年92歲,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一代水墨實驗的大師,成為書畫史上一位罕見的杰出的傳奇大畫家!
方召麐作品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