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駿馬圖畫冊(12開頁)
來源:藏品推薦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
中國近現代藝術運動是以中國的美術教育為發展基礎的。特別是新興的國立美術學校的開辦。而也是從這時候起,中國有了自己的現代的學院派美術。然而,在中國的學院派美術中也同樣只有不同的主張。其中,一者為林風眠,一者為徐悲鴻。林風眠于徐悲鴻二者雖然都是受“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但是其對于藝術的主張卻是各有傾向的。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杰”。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愿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徐悲鴻,主張引進西方學院傳統寫實派,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創作理論。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批寫實學院派畫家由于其理論更加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在當時社會動蕩時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發展。徐悲鴻本人也在引進西方油畫的同時,也運用西方寫實技巧來改造國畫,所以當時他也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寫實風格的國畫作品。


此為徐悲鴻的駿馬圖,徐悲鴻是近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師,他為人厚道,心胸廣闊,對草原上的馬情有獨鐘,畫馬的創作是徐悲鴻畢生的精彩,聞名世界。這幅駿馬圖,用剛勁穩健的線條,準確勾畫出馬頭、頸部、帶鬃毛的神態、腿部、臀部顯得輕松自然,有國泰民安的感覺。此畫是他人生的杰作,珍貴難得,值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