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技術與文化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書法 技術與文化
文/李楠
對于書法這件事情可以談的事情太多,書法最為基本的是—對書法這件事情的理解感受和認識,技術和修養的關系,書法界都在談論 ,其實到最后談的是技術和其他的各種要素的關系。
從事書法從古到今有什么變化, 您眼中的“書家 ”是什么樣的?
從古到今 一個做書法的成為 能者 能書者 善書著 明國到今天 書者有很大的不同 地位比一樣 賴以為生的手段不一樣 不能設想唐代會有一個高研班 ,形式不一樣 。大概是懷素的《自敘貼》出現 , 我們想象不到顏真勤說自己是書家因為他是政界的刑部尚書 大觀園 什么家是一個人的首要身份, 農家 、漁家、 書家說的都是你以什么為生, 靠什么立業, 懷素到京城以賣字為生。 看重這樣的稱謂。宋代也不多,元代偏多, 但也不是一個美稱。 明代以后比比皆是,官員和知識分從上到下,子 大家坦然接受了這個稱呼。真正靠賣字為生的。 就需要考證才知道 ,到了民國,比如康有為 一些的遺老 ,生活沒有來源 沒有俸祿 靠賣字求得生活 。這批人有修養、 有文化、 有抱負、 有著作。 他們作為傳統文化的士大夫他們是佼佼者。
小時候還在南昌 還有一些在街頭上 擺攤 代寫對聯 到明國 都有一批開寫字為生的 一批人 他們是不是書法家 大部分還是寫字匠 60年本科生 此后陸續有一些學校招收本科生 博士生 書法作為一個專業進入到社會 這種發展 給書法的生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哪怕 本科沒有一個細致 的規范 他會慢慢的細致的成長。 后來有了碩士 博士 博士后。 曾經有一個計算機的博士 說書法需要博士嗎 ? 大學為什么射這個專業 世上的事情是不停的變遷 作為一個專業來學習 必然會對從事這個專業的人 的責任 使命 目標 帶來影響 你的影響 你的深度 這樣就讓書法和以前的標準越來越不一樣,這樣注定了很多人只能以業余的方式從事書法創作。
做書法的人怎么才能創作好呢 對創作的主體有什么要求
比如我希望 把書法創作 做到當代藝術里大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到現在為止只是書法圈再說 很多人也熱衷與談書法。但是對書法的推進和建設沒有什么作用,只是增加了熱鬧的氣氛。
第一類傳統風格的書法作品 簡單的書法樣式。
第二類現代風格的書法作品 排列方式和內容 都非常不一樣 現代風格個的書品還是書法
第三類 他是從書法出發 沒有文字 做抽象的 圖形 保留的書法用筆的特點 保留書法的觀念來做作品沒有書寫的因素。 已經不是書法,是當代藝術作品。 做書法專業的人,不理解,察覺不到這樣的重要性。 他們的佼佼者,為當代藝術提供了相當重要的特殊類型。至關重要。
繼承傳統有什么要求,什么才是廣為汲取?
廣為吸取借鑒 ,不能僅僅盯著幾個著名的字帖 ,你沒有辦法超過他 ,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人,超越王羲之 ,你要超越他,做出自己的貢獻,你要另辟途徑。 不能限于書法本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寫小說的人, 不能從別人的小說獲得靈感” 因為你無法脫離出來,因為他的磁性太強了,一個寫小說的人如果從一個。如果你在別人地方汲取經驗,就會創造新的模式, 在創作中,你的構思中。你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有自己的風格。
什么是前所未有的作品,你如何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是創新的作品?
我聽過 一首歌 覺得很好聽 一個懂音樂的說這是30年代的旋律,沒有廣博的傾聽那個經驗,你沒有辦法說他是不是前所未有。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判斷他的創造性和關鍵。我曾經用米芾和黃庭堅的字做對比。指的是章法的行氣上處理的一致 比如《圣教序》的高 和八大的高 差在什么地方? 就在最后一個點落得位置上 ,八大的偏離一點,空出一個巨大的空間,所以真正的獨創不是把原來的東西變得面目全非,就會出現嶄新的強烈的風格。前多未有,前無古人,是有一些特定的說辭。
我們怎么繼承 怎么才是為偉大的繼承 精準的繼承 繼承核心的部分?對主體有什么要求 ?怎么才算深入?
你要有極 的非常扎實的基本功,書法的專業要求 細致 深入 廣闊 全面。問題時以前的書沒有多少談過說法一共有多少比劃和技法 ,我做了大量的是這樣的工作,167個技法的聯系,每一個技法設置了訓練和檢查的方法,重復的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的進入里面。
仔細看古代的書法, 每一個比劃跟著帶來了手腕什么樣的變化 怎么用力?原來的練習 ,使人們在最基本的層面停留太久。有了深入到每一個細部的方法。是我們變得非常細致和苛刻。我們看著一撇, 一毫米一毫米觀察它的變化,它的弧度,這樣進入到顏真卿寫字的運動里 而不是表面的相似。你感覺到那種節奏 但是里面有動作、手腕 、指臂。怎么配合 不斷的控制者他的密度、質感、 形象 。教一個學生寫字 是要建立這種感覺。怎么可以寫出一個線條,可以看1500年都不厭倦的線條。不談具體實施,我們會說這是一種理想, 抽象繪畫也不難懂,他的原理, 構成 的畫面一個線,每一個色塊,給我帶來什么,兩個線 每一個空間 給你帶來什么,如古人寫字, 跳入入每一個空間, 玩味他給我帶來什么, 在每一個字里,細細的覺察他們的微妙變化 。 關于線條 在筆尖接觸紙的瞬間就要做到線條 要有力飽滿 流動 。 寫字臨摹八分像并不難 。模仿做就是學習。
95年-97年,在日本看到個很多當代藝術作品, 在國內不多見 。一個看過這些好作品的人 必須畫出來同樣好的作品,所有的技法都涵蓋在這張畫里面了, 調色、構圖、 選材
塑造形體的方式。 為什么學不到?敏感 天分不夠 我工作室內常常就掛者這部作品 失敗 帶來 思考 你的動機和張力就不一樣 。這樣你才會有可能一點一點接近他。字背后有什么 不知道我們拼著我們的理想來塑造我們自己。在日本,圈子也被壟斷 。一個學會都是學習老師的風格 獲獎的都是這些學生 客觀的說圈子外的人 真沒有 圈子內寫的好 雖然學生沒有風格 但是完整 但是學古人的無法調配出完整的方法。最簡單的成功隱藏著無數的努力和 思考
如何培養藝術氣質 ,現在大家向往做一個文人? 什么樣的生活是文人的生活? 我們要在古代的文人身上繼承什么?
本質上是向往一種生活, 風雅、 舒適、 富足 、說是對文化的向往, 但是里面摻雜了很多東西 ,古代 ,什么人對我們重要 ? 他們的生活是不是這么的風雅? 李白生活郁郁寡歡。和我們所說的風雅沒有任何關系。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說重要的不是風雅, 而是他們的才華、 膽識、以及超級的敏感。我們追尋他們的重要的內心世界和藝術 ,而不是隨從那些流行的說法。你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傳統。今天我們要求的膽識、智慧 、一個時代你沒有原創, 就沒有價值、 做出新的重要的東西才是和前人同樣的程度。現在的人一代比一代聰明,宋代和我們么有什么差別,從遺傳學角度講,老子那個時代的人和我們也沒有差別,他的著作把他那個時代的問題概括得比較好,后來人們把這個版本不斷的解讀,不斷的豐富加大他的影響力。一個人生長在那個時代,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社會上一些習慣看法,觀點不要輕易的接受,你應該從你的角度問為什么。
我們如何和古人做對比?
愛因斯坦,學習他的著作,停留在佩服的階段,其實什么都不是。比如王鐸的字,不是寫的像他 。王鐸處理空間,每一橫邊闊的原理,一個潛意識里的東西,根據他深層次的原則。
這幅畫里面的淡雅、高貴的氣質,有一種晉人風度,但是你在一個現代的人身上看到了晉人風度 。而練書法的天天都追尋王羲之的晉人風度。必須在我們身上沉淀,沉淀,柔和,化作我們身上的一部分,升入到傳統現代的骨髓, 最后柔和到血肉無間,最后柔到無法分離,你會創作出什么樣的。我們寫的字像王羲之那不叫血肉相連。
你在一個不相干的作品,沒有和古代作品有直接的聯系,發現說明對傳統的認識和繼承的感悟,他的可能性和實現的方式,很可能是想不到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你想不到的地方才是正真的傳統。在你想不到的地方,那才是一種獲得傳統,在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現代氣質,有驚人分度 這樣看傳統,看自身,看做人的理想 。
現在社會上,判斷古人和現代的異和同,他的心態,方法都不對的。吹捧和自卑都很盲目,我們到底差距在哪,今人有些基礎訓練超過古人。這樣的心態,怎樣可能在古人腳下討生活,連模仿都不夠。古人也分三六九等 ,不是古人就了不得。當以目而有據。
什么叫敏感 ?什么叫精微?
比如兩根線,一條線筆直, 一個稍微抖動了一點 ,一條線傾注而下,別人認為為微小 變化在你心理引起了電閃雷鳴 ,一個敏感的人就像身上沒有皮膚 隨便夢到什么灰塵都能顫栗。 對說生活 對視覺 藝術 微笑差異的感知 并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覺和關心在他之上,啟發你的全部想象。 敏感是就是 ,絕不放過你任何一次心有所動 。當你關注這個心有所動你就會越來越敏感。 有一個年輕人 問海明威 我不知道我要寫什么 海明威 說 當你走進一個房間 什么讓你心有所動 你就寫什么,敏感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敏感就是對微小的食物有清晰地反整個人感覺的狀態 這個訓練好你做什么都會很厲害。
在這個時代,我們該做什么?我們的責任是什么?
把民族的某一方面的敏感發揮到極致 把這個民族帶到一個新的高度,把他推到新的高度 做出新的東西把線里面 的深刻性復雜性 把他所包含的內容 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一個專業人不是自豪驕傲 而是責任 一個人把一生大好的時光都傾入到這件事情 不得不考慮做些什么。書法的推進有多難。
技術和修養的關系,怎樣去精進它?
技術和書法不是二選一,而是兼具 我們叫書法的老師相當比部分技術都沒有過關, 修養 報復 胸襟 膽識有什么用。這是現在的問題。
當我們看見一個作品,怎么評價? 判斷他是真的新,還是表面的創新?
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 我們是否能精細入微的觀察的 深入到最細微的觀察,一筆的 輪廓的每一厘米的彎折,要到每一厘米的厚度,運動方向。 什么是千劍? 包括所有的傳統和現代一切有成就的視覺成就, 包括戲曲、 舞臺美術、 油畫、版畫、素描、 在其中某一個區域要深入和精通。對現代的思想 以及現代的理論的影響。
為什么需要強大的積累才能欣賞書法?
比如一個很高藝術修養的觀眾,你的作品能不能經得起這樣人的挑剔, 我把他們成為“理想觀眾”。 書法要成為這樣重要的藝術與價值的事情,就要禁得起這樣的人推敲。要不然書法一點價值都沒有。
觀千劍就要獲得傳統對你的支持還要新的支撐 ,在今天研究中國美術史你就要看西方美術史 沒有這樣的對比 你沒辦法看到價值在哪里,
我們從哪里吸收營養?怎樣做一個精彩的人?
重要的傳記 里面有一點點 感覺的重要性 深刻性 如果你知道傳達的某些細節,對于我們來講至關重要,他遇到的問題是這樣處理的 原來是這樣的。
做音樂都知道馬勒 他說 隨時隨地保持高水平,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席勒給歌德的信說:勒我最近身體不好 可能不能再準備再一次革命了。我們有沒有時刻準備著顛覆自己的過去。
哲學書里講到:“人人都有廣泛的可塑性。” 我們拼命學習一個東西,視如珍寶,到頭來你發現他可能是錯的,為什么呢 ?因為人人都有廣泛的可塑性。我們都有不愉快的辯論的記憶 ,當我們知道人都有廣泛的可塑性 這不只是藝術的層長 ,其實是一個人更大的問題。
上大學時 看到一句話 列夫托爾斯泰 60歲 每天做造句練習。
做不做藝術家沒關系,關鍵是時時刻刻獲得成長的機緣,成為一個精彩的人。
古人說:“咳唾成珠”一個這樣的人隨便說什么都是精彩的。 這樣的榜樣很難在生活里找到。怎樣獲得這些?一切在于你的內心,純乎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