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結茅圖》賞析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三少奶奶
髡殘(1612-1673),清初四高僧之一,俗姓劉,字石谿,號白禿、天壤殘道者、石道人等,湖南常德人。他是一位傳統功力深厚的山水畫家,與弘上于同一時代。甲申間逃避戰禍于常德桃花源。當抗清斗爭處于低潮時,于1651年出家為僧。他成長在改朝換代時期,幾乎與同代僧侶畫家一樣,始終其學術和藝術態度上流露出一種“遺民”思想,并以信奉已儒化了的佛教子弟的身份面對時代。他勤學苦練,學養淵博,畫學王蒙、黃公望,而自具風貌,功底扎實。他以書畫傾瀉胸中塊壘,尋求人格的完善。喜游名山大川,尤喜黃山,在那里住了年余,作圖不下十數幅。他是一個天資高妙,性情梗直,崇尚氣節的人,出家后交游的也大多是明朝的故老遺民。他詩文書畫皆工,繪畫成就尤為突出,與石濤齊名,史稱“二石”。又與弘仁、八大山人、石濤并稱“清初四畫僧”。這些人都是學古而不泥古,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富于創新精神的畫家。髡殘也是如此,其丹青奧境奇辟,魅力長存。

《蒼山結茅圖》 紙本設色 縱89.8厘米,橫35厘米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蒼山結茅圖》畫面群峰聳立,山泉飛流而下。林巒之間白云繚繞,屋舍臨溪而建,前庭一仙鶴與高士閑居,塵外幽逸之氣頓生。圖案畫面給人一種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飛天外之感。畫中繪一位隱逸的高士在蒼翠幽邃的群峰絕壑間結廬隱居的生活情景。冉冉升騰的白云繚繞著蒼山翠壑,似乎要封鎖入山的路徑,把塵世間的凡夫俗子都擋在山外。圖的上部是穿插的群峰聳立,有泉瀑飛流直下,一段白云繚繞林巒之間;下部是潺潺的溪流,溪旁巨石堆疊,石上林木叢生;中景則林木間透出屋舍,屋前是一片開闊地,一仙鶴旁若無人地徜徉其間,使人見鶴即發聯想:與鶴相處者必高士無疑,畫境深了一層。全圖樹干、屋宇、山石等處用赭石,余多用墨青烘染,一股塵外幽逸之氣蕩漾而生,令觀者頓生往游結廬之情。此圖雖然開幅不大,卻有宏偉的氣魄。筆墨沉著渾厚,構圖縝密嚴謹,一氣呵成,無懈可擊。此外,髡殘擅于用中鋒勾勒云氣和流水,使畫面既凝重又不失流動感。

《蒼山結茅圖》局部(一) 紙本設色 縱89.8厘米,橫35厘米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蒼山結茅圖》局部(二) 紙本設色 縱89.8厘米,橫35厘米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蒼山結茅圖》局部(三) 紙本設色 縱89.8厘米,橫35厘米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蒼山結茅圖》局部(四) 紙本設色 縱89.8厘米,橫35厘米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