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計劃(第三回):運行中的“非形象”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展覽城市:北京
策展人:王萌
展覽總監:張春滟
展覽時間:2016-05-15~2016-06-16
開幕時間:2016年5月15日15:30
展覽地點:正觀美術館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新華街25號
參展人員:陳若冰、陳文驥、遲群、董大為、傅文俊、何癸銳、簡策、姜吉安、李迪、李磊、梁銓、梁遠葦、廖建華、林菁菁、劉俐蘊、劉麟瑤、劉商英、劉韡、劉旭光、盧征遠、馬路、馬樹青、馬永強、孟祿丁、錢佳華、欽君、蘇藝、譚平、汪建偉、王豪、王劍、王一、王易罡、閆博、顏磊、一山、展望、張方白、張偉、張羽、莊衛美(按姓氏字母排序)
主辦單位:北京正觀美術館
研究室行動1:2016年5月15日10:00—12:00
研究室行動2:2016年5月15日13:30—15:00
出品人:孫志中
【運行中的“非形象”】策展導論
——作為“行動”的開始
21世紀的狀態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基本語境,慣性思維逐漸被更具活力地尋找更多可能性的視角所淡化,其弱化和被替代的速度和程度取決于活力、批判力和創造性精神在這個世紀被開啟的可能空間及其能量釋放的限度。當下的“不確定狀態”正是“可能性”之可能的活力積蓄期,能量、條件、動機、方法都已悄然進行,等待不斷展開又不可阻擋的時間,這已構成一種“發生性的文化態勢”。
第三回研究室行動推出【運行中的“非形象”】,描述從抽象到觀念這個系統的基本情況,分為“抽象性非形象”和“觀念性非形象”,也包括兩者之間在“運行”層面的“交感互動”,而不僅是區隔。面對正在運行的“非形象”藝術,需要直面從抽象到觀念的系統,一是尊重藝術史上1911年第一張抽象繪畫的誕生及其在“藝術觀念”層面所引發的續動;二是尊重20世紀60年代末“觀念藝術”爆發的思潮,從其發生語境到演變擴散進而對于當代藝術系統“動力機制”的提供。在交互的線索和動態中,“抽象”提供了“非形象”藝術的視覺形態,“觀念”支撐了當代藝術的作品在“非形象”視覺中的“可以”,而在視覺形態和生效語境的藝術史之后,藝術家個體的工作語境及其發生點和對應面又在哪種具體的活力領域提供了個體獨立的價值,從而激活了歷史的線索導入今天的運行軌道和基本界面?面對今天21世紀藝術的基本狀況和藝術家具體的工作語境,“非形象”藝術的運行到底是在一種什么樣的運行機制下?這就需要進行一次“研究室策展”的動向追蹤。與此相關的問題可能包括:
1,從抽象到觀念的系統是如何交互的;
2,作品在“觀念”(泛觀念、類觀念、反觀念的觀念、隱形的觀念等多元形態)間架結構系統內的“個體語境”及其活力點;
3,物的轉化和發生邏輯:處于時間進程中的事物、懸而未決的事物狀態、對“物”的發問、開放性選擇與對外開放的提示、“形”產生的模式、成型(或形)之物、不確定的“物”及其各種可能……;
4,視覺和結構上的“高冷調”、筆觸和畫面溢出的“情緒溫度”是如何運行的,或與個體的瞬間情緒是怎樣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