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大誤區要注意,警惕“虛胖”的美術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傅軍
前幾天回浙江老家,聽說家鄉要建一個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新美術館,如此“大手筆”的確令人鼓舞。放眼全國,美術館建設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無論是省一級,還是地市級,普遍是越建越巨大。但在筆者看來,部分新建美術館存在“虛胖”的狀況,折射出人們在認知上的誤區,有必要引起社會各方面尤其是政府決策部門的關注。
現象一:無論在省里還是地市,美術館建設動輒投資數億元、面積數萬平方米,然而,新館建成的喜悅還未褪去,擺在每一位館長面前的難題就出現了:拿什么去填充這些宏大的公共空間?此外,長期維持一個如此龐大美術館的正常運行,也是地方政府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問題一:美術館的硬件與軟件存在巨大缺口
中國的美術館建設明顯有別于西方國家。西方的美術館絕大部分是先有藏品再建館,其展示空間主要用于做藏品的固定陳列,只有小部分用于做3個月至6個月不等的臨時展覽。而中國的很多新建美術館往往藏品資源有限,有些在建成之初幾乎沒有什么藏品,因此很少會設立常設展廳,大部分都需要用臨時展覽去填充。這就意味著,如果美術館面積越大,展覽的數量就要越多。然而,現階段國內優質的展覽資源十分有限,專業從事學術研究和展覽策劃的人才也很缺乏。因此,新建美術館的硬件與軟件極不相稱。
有必要強調的是,美術館整體建設中,硬件只是第一步,重頭戲是后續大量的軟件建設,比如收藏、研究、展覽,以及人才培養。否則美術館就難以正常運作,影響其文化職能的發揮,但這些恰恰是一些地方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
眾所周知,打造一座成功的美術館,藏品才是立館之本,沒有優質的藏品資源和相應的典藏研究,那么美術館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外,作為美術館主業的展覽,不僅需要優質的專業的人才,還需要經費來保證實施。如今美術館專業化的人才基本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美術館,需要制定相應的人才引入機制以及在職人員的培訓機制,才能讓美術館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現象二:一些貌似現代的美術館建筑,很多選址在城市新區或者開發區,與當地的城市歷史文脈幾乎沒有什么關系,難以形成個性化的地方特色,有同質化傾向。同時,由于遠離了人們的活動半徑,除了開幕日,其余時間不得不面臨“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窘境。
問題二:選址對于歷史文脈與服務人群的考慮欠妥
今天,藝術不再是象牙塔里供人朝圣的對象或者生活的點綴,很多時候,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從這種意義上說,美術館應該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可及之處,方便到達,從而對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持久深入的影響。所以選址好壞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經常展示美術類作品的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于2006年完成新館建設,除了歸功于建筑大師貝聿銘親自操刀設計之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位于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與世界文化遺產和歷史街區乃至整個蘇州古城連成一片,且風貌統一,又有現代特色。當年,貝聿銘先生就表示,如果博物館新址擇于蘇州新區便了無情趣。另外,其“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理念,讓蘇州博物館很快成為城市更新的樣板。

蘇州博物館以其“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理念著稱。
再比如,迪美博物館是位于波士頓東北邊、只有4萬人口的塞勒姆小鎮的博物館,卻是當今美國最具活力、最富創意的博物館之一。它在中國被廣泛知曉是因為這座博物館用7年時間,花費1.3億元,將一幢擁有200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筑“余蔭堂”,從安徽黃村整體搬遷至迪美博物館。“余蔭堂”不僅成為迪美博物館一處熱門景觀,更是它最特殊的一件藏品,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綜上所述,假如選址前能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名勝古跡、歷史街區和名人資源,有效盤活地方文化資源,為一座新建美術館鋪墊一個高起點,將為美術館的后續發展持續助力。
此外,國內各地新建美術館基本都參照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美術館建設標準》,但多追求標準的上限。其表現之一是將所在地區的總人口作為美術館的服務人口來確定硬件建設標準。但根據目前國內藝術尚不普及的現狀,即便是城市居民,也有相當比例的人口從未踏進過美術館,更不用提廣大鄉村農民,所以合理估算美術館的實際服務人口數量,作為建設美術館的重要參考,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現象三:如今很多公共美術館為了成為地標性建筑,片面追求外形的奇特與視覺沖擊力。內部多采用了大空間,為后續的展覽策劃和布置帶來很多難題,也增加了分割、搭建等布展成本。還有的把中廳或走廊設計成像商場那樣華麗的大空間,這是對美術館空間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問題三:美術館設計在前,專家論證在后,決策程序不科學
美術館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物。首先,設計之初就要對內外兩條動線的規劃、不同的空間感受、視覺的整體呈現、不同燈光的配置、標識與導視系統等作出充分的考慮和研究,因為這些將決定和影響今后展覽的邏輯性、便捷性、舒適度和可觀性。其次,美術館展示空間的設計必須尺度適當,既要有適合小的架上藝術作品展示的空間,也要有適合大型裝置、影像等各種當代藝術展示的多元化空間。如果由于作品大小無法與大空間匹配,展示效果將深受影響。再次,美術館展示空間除了要有很大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以適應不同展覽的需求外,還要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前瞻性,以兼顧現實需要和長遠追求,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然,美術館設計的超前性,是建立在對美術事業發展的了解與未來預判之上,對美術沒有深度的關注與研究,就無法做出清晰的判斷,也就無法做出相應的設計。所以必須借助美術行業專家的意見,為美術館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化保駕護航。
如今很多公共美術館建設的專家論證會,大多是在選址已經完成、建筑方案基本塵埃落定的情況下召開的。所以,這樣的專家論證會就淪為一種擺設、一道程序,有違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中國的美術館歷史相對較短,國內對美術館設計有專門研究的建筑師很少,而一些擅長美術館設計的國外建筑師又存在著文化上的差異,因此,積極聽取美術館、博物館相關行業專家的意見,是公共美術館建設決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根本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