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瑞——革新中國山水畫的代表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時間:2006年4月2日
地點:中國畫研究院院長辦公室
在場:傅京生 張江舟 徐冬青
記者:聽說您在今年的政協會議(全國政協第十屆三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有關中國畫藝術市場與中國畫學術研究”的提案,請您談談這方面的具體情況。
龍瑞:近年,中國畫藝術市比較繁榮,但由于運作不規范,出現了因短視而盲目“炒作”,甚至是不正當的“炒作”現象,致使一些畫家作品市場價值回跌,甚至出現了‘拋貨’的局面,結果是畫商和畫家雙方受損。更為嚴重的是當前藝術市場的繁榮如果不與國家的文化國策聯系起來,可能還會產生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在政協第十屆三次會議提交了一份相關提案。這個提案得到了與會30余位代表的一致簽名同意。
事實上,我的這個提案還是與我對中國畫“正本清源”問題持續而深入的思考有關。近幾年以來,中國畫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與中國畫學術研究是有密切關系的。記得前兩年,去參加研究生畢業答辯,有一個研究生,他的論文內容論及龔賢的筆墨,他從中國畫技法的角度分析龔賢的筆墨,并從龔賢筆墨的特點,談到黃賓虹的積墨法與龔賢筆墨的關系,他主要從中國畫用水的角度,談到黃賓虹對龔賢筆墨的繼承與發展,此外,他還談到李可染的筆墨與龔賢的筆墨有什么區別,如論及李可染對西畫感興趣,但是李可染立足民族審美立場,把龔賢的“黑”、“深”、“厚”保留下來,用的基本上都是傳統中國畫論使用的概念,一句也沒用國外的如什么圖式、符號等概念,他說我畫的是中國畫,應當從中國畫本身的語言來談這個問題,他闡述得很透徹。然而,另外幾個研究生,上來就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作品中的圖式、符號等等。首先,我說我是畫了幾十年中國畫的,聽不懂這些外國話,聽了你的論述,我還是沒懂;其次,你把西方的這些所謂的圖式、符號這套東西拿來套用,你到底掌握了多少這方面的知識?或者說,既然你要把人家這個東西當武器,那么你對這個武器了解了多少?再者,通過你的闡述,我感覺西方的這套東西是否適用于研究中國畫也是一個大問題;況且,用它們來剖析中國畫,就好像是你要拿大炮打蚊子,或者我要拿牛刀殺雞,它適用不適用?你要能夠自圓其說,如果不能自圓其說,為什么還要扯到這個上面,結果是越說越糊涂。
上述現象,在目前的理論研究中也存在。譬如,有一些搞理論的,一上來就談“解構”,然而你對“解構”掌握了多少?了解了多少?現在很多事是在被解構,而不是在建構。你盡管譴責社會,但你對社會的建設性意見提出來了沒有?在西方,許多理論家、思想家并沒有一味地解構,它還是在建構,它是把某個東西打開,進行分析,為的是看得更清楚,或者,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從邏輯上看,解構到最后還是要整合,所以還是在建構。解構思潮到了我們這里,才是在真正的被“解構”,我們是毫不負責任的把一些東西打爛了,然后我們揚長而去了,沒有下一步的整合了,結果是越打越少。
所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相對復雜的世界,如果不正本清源,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繪畫不可能取得輝煌的成績。你是個聰明人,不能說就絕對是你個人聰明,是因為你對共性的聰明有了體悟,尤其是中國畫,中國畫是一種共識的藝術,這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征之一,它在審美追求與價值指向上共性很強,中國文化中的任何東西都是一代一代地延展下來的,它有一些亙古不變的特點,這就猶如漢字,廣東人說的廣東話我聽不懂,但是寫出來意義是一樣的,只是它的發音不同,并沒有演變成其他概念。我想中國人,尤其是畫中國畫的人,最關注的還是我們民族本根的東西,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比接受外來的東西相對來說更重要,也更有難度,因為近代以來,我們把中國文化本原的東西忽略得太多了。
記者:2006年開始,政府鼓勵的文化企業自盈利之日起,免征三年企業所得稅,藝術品銷售企業、文化藝術經營企業、文化藝術展覽企業,都屬于免征范圍。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在新政策下,畫廊劃入文化企業,減免了三年所得稅,而且營業稅和增值稅率相對降低,有利畫廊擴大再生產和提高抗風險的能力,所以相信今后三年中,畫廊業會進入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您是資深畫家,又在中國畫研究院擔任領導職務,政府政策和藝術市場的情況應當都比較熟悉,在政策已經給足的情況下,我們想請教兩個問題:第一,今年政府為什么會出臺這樣的政策?第二,你理想的畫廊經營模式應當的什么樣子的?
龍瑞:據說,不久要在成都搞一個文化市場論壇,說明我國當前藝術市場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集中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解決。現在我國文化市場非常繁榮,這是國家進入盛世的具體表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就會成為這個國家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反轉過來會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政府扶持文化產業是必然趨勢,希望今后還會有其他措施,諸如企業稅收與藝術贊助、藝術營銷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相信政府可能都會有一些鼓勵性的政策或具體措施。
說到畫廊經營模式,我認為,對藝術品進入市場起關鍵作用的不僅是畫廊,從1991年開始,拍賣公司對藝術作品進入市場起到的作用更大。一般而言,一個優秀的畫廊,只有立足“長線經營”,它才能夠健康發展,但是這個“長線”的健康發展,需要一個能夠對藝術時常起到“推動和制衡”作用的中介,這個中介應當是美術部門的管理者、展覽策劃人、美術批評家組成的聯合體。實際上,就藝術市場而言,這些人確有他們特定的社會功能,即他們促進藝術發展的作用,在藝術市場中,他們的作用不同于藝術經紀人,而是為藝術市場提供雙向的專業指導和顧問,一方面,他們應當為某些需要咨詢的藝術品收藏者、投資者提供專業知識服務,另一方面,他們要從藝術史的高度和藝術美學的高度對藝術經紀人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推動和制衡”作用,有了這個“推動和制衡”作用,既可以有利市場發展,也可以減低藝術品流通中莊家任意操縱藝術市場的負作用,避免不正當的附加值累計于藝術作品。只有如此,藝術市場的運行機制才能夠健康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美術部門的管理者、展覽策劃人、美術批評家在“長線投資”中,應當起到重要的樞紐作用。
拍賣公司對藝術作品在市場流通中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據說北京現在有50多家藝術品拍賣行,全國有1000家(這個數字是潘公凱先生所說,前不久,嘉士德拍賣行的一個董事長,問潘先生中國有多少個拍賣行,潘先生說有1000多家,這位董事長以為翻譯翻錯了,但潘先生說1000多家是事實),比畫廊要多出許多,這說明大量資金目前正源源不斷地涌入藝術品市場。繪畫作品通過拍賣,畫家畫作之間的性價比就會涇渭分明,它自然會影響收藏家、投資者、拍賣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所以在拍賣中,惡意的“炒作”及其不正當的運作手法也就在所難免。當然,這樣的“惡意炒作”和不正當的運作手法,最終一定會損害收藏家、投資者的利益,并最終使拍賣失信于民,連帶畫家的利益受損。
據說,2005年下半年,像春天雨后的筍一樣,出現了很多過去從沒聽說過的藝術品拍賣行,紛紛舉辦規模不等的藝術品拍賣會,是喜是憂,現在就不難下判斷。雖然,有統計數字表明,2005年第四季度,全國藝術品的成交額就達數十億元,但我們相信,這之中,因“炒作”而生成的“暴利”同樣是在所難免的。在這個意義上,畫家與畫廊之間通過學術中介,依據“藝術科學”對畫家作品性價比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價格定位,應當的畫廊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收藏家、投資者在藝術品拍賣中的可靠參考。
在當前藝術市場運行尚不規范的情況下,在一些畫家道德意識淡化、模糊的情況下,一些畫家靠不擇手段投相鉆營,靠夸夸其談的包裝和炒作而名噪一時,甚至大紅大紫,藝術已經異化為賺錢的工具,已經成為“異術”,這些不道德的畫家的“成功”又會使人誤以為,只要精于包裝,善于炒作,不管人品如何,作品質量如何都能成功。甚至有“要成功就可以不講道德”,的想法,倘若此,連一般的道德意識都攪亂了,如何有談論藝術質量高低的前提,藝術價值的評估又從何談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