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藝術不是當代藝術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朱其
這些年在各種青年展、拍賣、藝博會中出現了一批小清新美學的藝術作品,不少策展人、批評家將此看作一種當代藝術。將小清新看作當代藝術,這是一種誤導,因為當代藝術是先鋒的、另類的、叛逆的。
隨著當代藝術更廣泛地被接受,“80后”“90后”開始加入當代藝術的陣營,他們的創作中出現了大量的“小清新”美學和游樂園裝置。這反映了美術學院的藝術訓練和社會影響的結構性缺陷。一方面,裝置藝術、新媒體和觀念藝術的形式訓練成為美院的一門新課程,年輕一代普遍學會了國際上流行的多媒體形式;另一方面,美院缺乏文史哲的思想訓練,公眾文化充斥著消費主義。
在上述背景下,年輕藝術家制造出大量流行美學與多媒體裝置結合的作品,這些裝置類似酒吧的另類裝修、舞臺美術或者游樂園裝置。“游樂園”裝置式的當代藝術缺乏先鋒、另類、叛逆的內容,逐漸被消費主義文化的小清新美學所取代。顯而易見,小清新美學也不具備當代藝術的精神內涵,因為當代藝術的精神指向是先鋒、另類、叛逆。
先鋒、另類、叛逆是當代藝術的精神特征,當代藝術是當下時代的“先鋒”,它一定是小眾的藝術。有些先鋒藝術過了十幾年后,成為一種被重復模仿的套路,這種“先鋒”就不再是先鋒了。有人將一些由最初的先鋒變為僵硬不變“套路”的現象,歸結為“先鋒已死”,認為這個年代沒有先鋒了,或“先鋒”不再可能,這是一種“死亡論”的翻版。
“先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流派,它從內容到形式都在持續地變革,如果按照過去的形式上的先鋒特征去識別,它顯然消失了。但實際上“先鋒”總是以不同形式和思想一再出現,只是它永遠不在大多數人的視線內,等其被大多數人關注時,它已是一種以流行風尚浮出水面的“過去的先鋒”。
還有一種先鋒是隱藏在大眾文化外衣下的,公眾不太容易識別它的“先鋒性”,上世紀“二戰”后,先鋒藝術不再以抽象藝術、觀念藝術、貧窮藝術等與大眾文化在形式上差異明顯的方式出現了,而是采用大眾文化的“表皮”,在敘事和觀念上保持先鋒,這樣“先鋒”就能通過商業系統深入公眾,并獲得市場收入。比如李安的《少年派的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