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頻:國展改良芻議
來源:《書法》雜志2024年第6期 作者:楊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書協成立以來,國家級展覽不斷增加新類型,推出新舉措,書法界以展覽交流為平臺,不間斷地培養選拔了一大批書法優秀人才,以傳統書法在當代的繁榮而言,功莫大焉。然凡事互有利弊,書法發展至今,陳陳相因,展覽模式與組織流程已漸趨雷同,展覽弊端也愈益明顯,社會輿論尤其書道中人,對于評審程序公正性及作品風格趨同性,批評聲如潮起伏。
以此次十三屆國展為例,盡管書協組織已經精心組織、層層把關,還是出現了一些廣受詬病的情況,導致物議沸騰,既破壞了書協組織與評審團隊的公信力,也挫傷了廣大會員關注、參與的積極性,以致有憤激觀點呼吁要取消國展。取消固不可行,但國展的改良,以目前之癥候,已勢在必行了。
欲言改良,須探其弊,以便對癥施策。筆者不敏,于友朋間辯論再三,試為總結近年所思所見,且效顰于胡適八事之說,列為六弊:
(一)展覽分級定位不明,目標單一;
(二)展覽導向守正有余,原創不足;
(三)評委遴選與入展獎懲不夠嚴謹;
(四)評審模式趨同,重技輕道;
(五)創作急功近利,跟風嚴重;
(六)會員參與度低,監督乏力。
六弊之中,尤以前兩弊為根本。分級不明,目標單一,原創強調不足,遂模式趨同,跟風嚴重,積弊漸多,衍生種種問題。限于眼界與水平,本文以下觀點僅為拋磚引玉,敬請方家同道批評指正。
一、 國展需分級定位,選拔不同層次人才,需有難易相應的規模和梯度
書法家成長的規律決定了集古字、自出新意與不踐古人是書法創作的不同階段與境界,不宜混為一談。因此國展也可由易到難,分為三到四個層次,各個層次有不同選拔目標和規模。
(一)新人展、臨帖展或老年展,著眼于古法傳承、基礎扎實、氣息雅正。可以直接取法現有風格,提倡但不苛求原創能力。
(二)青年展和各體(篆、隸、楷、行、草)各式(楹聯、扇面、手卷、冊頁等)展,著眼于技法精準、運用嫻熟、功性俱佳。學古學今深入皆可,兼容并包,只要書寫水平高,不抄襲現成幅式,既應允許集古字,也要鼓勵出新意。最好能夠恢復獎項設置,充分肯定其中精勤專注、才華卓異的青年書家。
(三)五年一屆的全國展,作為國展之冠,應該是書法領域水準一流、風格成熟書家的匯聚、交流與切磋,必須以風格原創能力為基本考察要求,根據原創品質篩選,選拔出真正體現這個時代書寫水平與境界的書家,入展人數宜少而精,每一位都有其代表性與啟發性。
(四)蘭亭獎作為國展之冠上的明珠,最高層次獎項的代表,則應同時評審文辭與書寫兩方面,同時考察詩文與書寫的即興創作能力,凸顯當代書家字文雙美的創作才華與深厚的人文創造精神。以高標準推動書家全面修為,以綜合實力賡續先賢、展示時代。
二、 書協組織在導向上除了要堅持守正,也要推動創新
缺失原創與個性底線的頂級展覽,正在逐漸失去專業高水準群體的認可,并因備受批評與質疑而底氣不足。書法號稱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作為擁有深厚人文歷史底蘊的專業領域,書協組織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應當研究如何用好國展指揮棒,兼顧到專業基礎型、精英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展覽應分出難易不同層次,既要照顧到大眾基礎認知與審美,更要擔負起專業選拔的責任,以王羲之“適我無非新”的創造精神為指引,以蘭亭獎、全國展等頂級展覽為依托,鼓勵傳統功力之上的深度探索,培養出新時代一大批功力深厚、個性鮮明的書法精英人才,體現這一時代有別于過去的新成就。這樣的系列成果,以官方權威解讀的方式宣傳普及,引導大眾不斷提高書法審美能力,改變之前刻舟求劍、墨守成規的保守風氣,不負圖像與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新時代。
所謂創新,本質就是強調原創,從內容到形式必須是作者自己的開創,而非借鑒別人現成的筆法風格與章法模式。近年關于抄襲的認定,爭議較多,筆者提供一個簡單的標準,即書體不變、章法近似且文字相同或節錄,又不注明原作者,即抄襲——畢竟臨帖也做不到完全一樣,以用筆細節的不同為抄襲辯護,是不懂“創作”內涵的表現。如果是全國展,則應要求更高,除了相同文字內容不能用同一書體和近似章法處理,還必須表現出鮮明獨特、有審美高度和個性辨識度的筆墨特征,以達到選拔代表時代水平之書家的目的。
三 、不同層次展覽應有不同的評委遴選機制,同時嚴肅實施獎懲
難易程度不同的展覽,應有不同的入展標準和評審方式,充分考慮到專業基礎的普適性和高端作品的獨特性。相應地,高層級展事中,評委遴選避免直接任命,可由組織單位初步提名公示,再由會員線上反饋與舉薦,最后綜合意見確定人選。對于高層級展事,可以考慮返聘德高望重、公認專業造詣一流的老書家參與,利益相關或經常舉辦培訓者,選入評審團隊時宜慎重。評委最終組成名單正式公示通過,是展覽成功的重要保障。
同時,獎懲措施需要更為分明,對違反規定的行為需要更長久和更有力的懲戒。評審過程中,無論評委或參展作者被發現明確失誤或作弊行為,必須嚴肅實施懲戒制度。需要補充的是,第十三屆全國展出現的一些重大輿情問題,官方組織須有明確的回應,以釋當下之疑,以孚天下之望,以正將來之規。
四 、針對不同展覽層次與目標,探索不同模式的評審機制,技與道各有側重
目前展覽的評審模式較為類同,不能更好應對不同層級人才的選拔需要,可嘗試調整改變。
(一)投展可有不同的資歷要求與年齡區間。僅就年齡、功力和閱歷而言,全國展、蘭亭獎與新人展、青年展相比,參展應有不同起點,以避免在最高等級的展事中,出現初學速成、魚目混珠、抄襲照搬等現象。以書法學習的規律為參照,全國展與蘭亭獎或可設置三十歲以上的年齡門檻。二十幾歲已然技法精熟者,可以在新人展、青年展和各體各式展中揮灑才華,但在文化深度和人生閱歷方面,他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從容積累,厚積薄發。
(二)為保證全國展、蘭亭獎體現時代書寫最高水平,并產生有益的示范作用,參展人數宜少不宜多,凡有集古字、模仿某家某派某帖、模仿現成模式、個性風格不鮮明不高端者,可實行評審一票否決制,以提倡高水平書家化古為今、推崇原創的風氣。
(三)作為書法展事皇冠上的明珠,蘭亭獎(創作類)的評審模式應有重大的改變,明確拉開與其他國展的距離,尤其需要增設文學評審團隊及公示過程,將單一書法技能評審,改變為技、文兩方面水平考察。詩文與書寫均經選拔過關者,再安排現場的命題詩文創作與即興書寫(含草稿與謄寫稿),經高清圖版公示,排除抄襲代筆等作弊現象,最后正式確定獲獎名單。技文雙美,技道并重,既是蘭亭雅集本身的內在特質,也應該成為書法領域最高難度與段位的體現,因此入選名單也應該寧缺毋濫。蘭亭獎項的時或空缺,也意味著對書法尊嚴的維護。
五 、頂級展覽難度標準增加,能夠有效遏制急功近利和投機跟風的勢頭
不同層次展覽保證了難易程度的對應,既滿足了創作基礎階段的參展需要,也減少了實力不足者蒙混過關的可能性。
在兩大頂級書法展覽中,如果能以原創品質高低作為“全國展”評審重心,技文雙美綜合能力及即興創作水平作為“蘭亭獎”評審核心,那么,難度的增加、名額的稀少會讓實力不足者望而卻步,同時抄襲、代筆等作弊現象也將大幅減少,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遏制參展者急功近利、投機跟風的勢頭。
六 、充分尊重會員權益,發揮全過程民主的優勢,確保會員建言與監督的渠道暢通
為保證嚴肅性,重要展覽的評審環節也可適當引入全體會員投票或全網全過程監督機制。公示時間宜長不宜短,且必須名字與高清作品配套公示,讓社會公論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避免因時間匆忙、評委所見有限而導致錯判誤評,以及最終名單的反復變動。
無論個體多權威,其思路總是有限的,因此,不同層次展覽具體采用何種評審模式,可以邀請會員實名留言,或會員代表提交方案,兼聽各界意見,集思廣益,歸納整理,最后擇善而從。最近看到馮華的評論文章《國展公示方式等問題亟待進行制度化改革》,提到國展公示方式、評委遴選組成方式、入會門檻與入展積分制參考、作弊懲罰方式、熱點追蹤機制五個方面的改革建議,就是理性務實的好提案,與之類似的與時俱進的建設意見,都值得參考吸納。只要經過線上線下充分討論,可以相信,能夠明顯革除評審規則保守自閉和重技輕道、會員參與度低且監督乏力等弊端。
以上分別談到有關六弊的改良意見,匆忙成稿,難免有偏頗片面、矯枉過正和較為理想化等問題,期盼同道方家貢獻更全面、更理性、有深度的系列討論,達成更多有價值的共識,以推動書協組織的改良,不負老一輩書家成立全國協會的一片初心,不負當下人才濟濟的書法事業,共建我們良性互動的書法家園。
原載《書法》雜志2024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