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場景:波普至今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99藝術網 作者:張奇
近日,大英博物館展出了從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Pop art)興起迄今的藝術家版畫作品,回顧了美國過去60年現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過去60年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活力也是最動蕩的時期,發生的重要事件包括肯尼迪遇刺案、阿波羅11號登月、越南戰爭、艾滋病危機、種族主義和性別政治等。

羅伯特·勞森伯格 空中花園(石頭月亮系列) 1969年
藝術家們緊跟時代變化,從他們周圍的世界——全球政治、好萊塢、廣告牌、家具用品等汲取靈感,創造出能夠與油畫和雕塑相媲美的原創版畫作品,反映了美國在這一時期的影響力和社會分歧。
參展作品來自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全球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創作者包括安迪·沃霍爾、賈斯培·瓊斯、羅伯特·勞森伯格、愛德華·魯斯查、卡拉·沃克和朱麗葉·麥哈瑞托等。展覽將至6月18日。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戰后經濟迅速蓬勃發展,普波藝術把流行文化的主題提到了陽春白雪的程度
大英博物館從2008年的展覽“美國場景:從霍珀到波洛克的印刷”到2014年的塞恩斯伯里畫廊的開幕,正在逐漸地建立發展美國當代文化藝術的收藏。本次展覽從美國獨特的波普文化直至今日57年間的發展被細細劃分為了12個主題。
波普藝術中最被人熟知的名字應當是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史蒂芬·科佩爾(Stephen·Coppel)是這樣說的:“大概沒有藝術家比這個出生和學習在匹茲堡的捷克移民者的兒子,在1949年搬去紐約時把自己名字從‘Warhola’改成‘Warhol’的藝術家更能囊括美國夢精神的人了,這種轉變表達了他對融入美國上層社會的渴望。”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戰后經濟迅速蓬勃發展,普波藝術把流行文化的主題提到了陽春白雪的程度。作為一個工人階級的二代移民,安迪深深了解美國夢中的物質成分,那個好萊塢鎂光燈下虛幻的美好和現實中無奈的殘酷。
同樣通過商業文化發展出波普藝術的是詹姆斯·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這個在紐約時代廣場廣告牌上作畫的傳奇人物之后發展出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尤其是他結合平版印刷和紙漿創作了規模的獨特印刷作品。同時代的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則從流行漫畫中找到了自己的視覺語言。
毫無疑問的是,最受策展人喜愛的藝術家是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放在展覽宣傳手冊上的作品便是來自這位進行平版印刷多年的藝術家,對于技術的研究和頗具雄心的創作,使得賈斯培一直是版畫復制的代表人物。作為美國藝術的象征,沒有什么比他的《旗幟》(Flag)更具代表意義的了。1953年回到紐約之后,他遇見了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還有舞蹈家摩斯·肯寧漢(Merce Cunningham),他把自我情感抽離出來,而轉向了日常可見的平凡事物中去。歷史學家蘇珊·托爾曼(Susan Tallman)是這樣評價的:“他不僅只是發展了一種圖像制作的方法,而是一種重現審視藝術本質和藝術意義的途徑。”
與賈斯培·瓊斯一樣,羅伯特·勞森伯格也把目光轉向了外在世界,從現代藝術轉向后現代藝術的元素。活躍于對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中,羅伯特·勞森伯格被稱為是“跨界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說:“沒有理由不去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幅巨大的畫作。”
1962年,年輕的吉姆·戴恩(Jim·Dine)被賈斯培·瓊斯引薦給了環球藝術出版社(Universal Limited Art Editions)的塔琪安娜·葛羅斯曼(Tatyana Grosman)女士,因此制作了人生中第一幅平版印刷作品。1967年至1971年間,吉姆在倫敦短暫地生活了4年,之后重新回到美國。回到紐約后,他把重心放在了人物畫像的創作上,依舊運用了平凡物件來表現人物形象,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作為一個不安分的藝術家,他和全世界各地的版畫印刷大師合作,運用了多樣的版畫形式來表現當時多變的世界。
除了波普,“美國場景”還包含了西海岸加州制造的冷靜美學、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觀念藝術以及超級寫實主義等
如果沒有版畫工作室的協助,藝術家們是無法成就版畫在美國藝術的輝煌的。本次展覽不僅只是介紹了最風光的藝術家們,也不曾忘記美國社會里商業推動藝術的力量,展現了更全面的美國版畫歷史。
當在紐約的藝術家沉醉于那個時代的混亂、焦慮時,美國另一端的西海岸的藝術家們創造著另外一種冷靜的美學。西海岸美學的代表人物是埃德·拉斯查(Ed Ruscha)。埃德·拉斯查作品里的西海岸有加油站、好萊塢、星空,以及艷麗的顏色、簡潔的線條和有節制的空曠。更具加州藝術風格的藝術家當屬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和溫暖的加州陽光不太一樣,布魯斯用倒著寫的字表達了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的自我態度。眾所周知,布魯斯最為聞名的作品是他的霓虹燈系列,但是在版畫上,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表達風格。整個展覽的入口處懸掛的第一個作品便是他的作品《注意》(Pay attention,1973)。
除波普之外,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也依舊影響著美國藝術的發展。藝術家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黑白色的自由線條;賽·托姆布雷(Cy Twombly)隨意草稿般的書寫;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肆意扭曲的筆觸;羅伯特·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的潑墨揮灑樣子的美與哲學,每一位都因版畫而擴展了他們藝術的版圖,讓自己的藝術生發出更多的維度。
在與波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抗爭中,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也悄然崛起。版畫藝術的表達把這兩種藝術類型的缺失、陰面、余白、規模和比例一一呈現。埃達·雷諾夫(Edda Renouf),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弗雷德·薩蒂巴克(Fred Sandback)等藝術家都讓自己的藝術從版畫里抽出了新的枝條。20世紀60年代末,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極簡主義背道而馳的是照片一樣、描繪到細枝末節的超級現實主義。最為聞名的自畫像當來自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通過最初的人物肖像攝影,上世紀60年代末他便已然聲名鵲起。1972年開始,他開始嘗試幾乎所有的版畫印刷技巧去給相同的圖像以不同的呈現模式。開始把目光轉向版畫的還有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理查德·艾斯蒂斯(Richard Estes)等諸多年輕藝術家或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們。
大英博物館此次的展覽也不僅是對美國當代藝術的回顧,更是從藝術出發,給每位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美國文化發展的窗口。藝術是一種語言,訴說也記錄了美國的歷史。美國戰后經濟文化的起起落落給嶄新的藝術提供了溫暖的河岸,美好的藝術作品也給今天的我們新的思考、新的感受以及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