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漂泊16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于正覺寺展出
來源:新華網等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歷經160年海外漂泊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故里”,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圓明園馬首銅像于2007年8月出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的拍品列表中,國家文物局獲悉后第一時間表達了終止公開拍賣的堅定立場和促成文物回歸的良好意愿。港澳知名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先生得知相關情況后,慨然出資搶救流失文物,結束了馬首銅像百余年的離散漂泊,并于2019年11月13日,將馬首銅像正式捐贈國家文物局。
2020年12月1日起,馬首銅像在圓明園正覺寺的常設展“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中展出。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講述圓明園和獸首的故事。

“十二生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十二獸首原是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前的噴水池裝置。分列噴水池南北兩側,南邊是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邊是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將十二獸首與其他很多國寶一起掠走。



多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包括虎首、牛首、猴首、豬首、馬首、鼠首、兔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祖國。另外五尊:狗首、雞首、龍首、羊首、蛇首仍在搜尋中,目前下落不明。
已知的7個獸首情況是:
鼠首、兔首:在2009年法國佳士得拍賣會上拍,中國藏家蔡銘超拍下后不付款而流拍,后被皮諾家庭從原持有人手中買下。2013年6月28日,皮諾先生將鼠首、兔首無償捐贈給中國。
牛首、猴首、虎首于2000年由保利集團花費近3000萬港元拍回。
豬首于2003年澳門愛國人士何鴻燊斥資700萬港元買回。
馬首亦是何鴻燊于2007年以6910萬港元價格拍回,后捐贈給國家。
目前,“牛、虎、猴、豬”能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看到,“鼠、兔”則是在國家博物館。

十二獸首由歐洲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主持設計,法國人蔣友仁(R.Michel.Benoist,1715—1744)設計監修,清宮廷匠師制作。原本郎世寧想在這里放西方的裸體雕塑,但乾隆帝不同意,后來郎世寧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于是就用了十二生肖的主題。
蔣友仁將西洋風格的報時噴泉的理念,貫穿到十二生肖銅像之中,取名叫“水力鐘”,全稱是“十二生肖報時噴泉”。十二個獸首對應十二個時辰。每到一個時辰,對應的獸首就會噴水2小時。正午十二時,十二個獸首會一起噴水,場面很壯觀。


現在看到的只是獸首,但其實于“海晏堂”前時,每個生肖都是獸首人身,且姿態各異。
制作獸首們的材料是紫銅,即紅銅,含銅量極高,達到90%,比用青銅造像要難得多。青銅含銅量是70%,它的特點是鑄造時流動好,不容易有漏鑄點,且堅硬。而紅銅流動性極差,一旦出現漏鑄點,只有回爐重鑄。但它銅質軟,容易在上面再加工。獸首是經過多次鑄造和再加工而成的。

在雕刻的手法上,獸首結合了中西方傳統雕塑的特點。如馬首毛發用西方的方式來呈現的,強調了馬在奔跑時,毛發的飄逸感。豬首和牛首的耳朵表現出了耳朵的軟骨結構,這也顯示出西方的雕塑技藝。




十二獸首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但它們的背后映照出萬園之園“圓明園”被燒毀的沉痛過往,是無數中國流失的寶貴文物中,一道刺眼的折射。如今的中華兒女會牢記歷史的教訓,奮發圖強。相信將來一定會再次團圓!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