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不續約“蘭千山館”震驚文博界
來源:中國新聞網等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
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決定期滿不再續約寄存“蘭千山館”文物引起文博界震驚。
“蘭千山館”是臺灣大收藏家林柏壽(1895—1986)的齋名。林柏壽,又名爾準,字季丞,為臺灣望族板橋林家成員。其父林維源曾任清朝太仆寺卿、幫辦臺灣撫墾大臣等職,日據時代是臺北地區排名第一的富豪。林柏壽出生于廈門,幼年時即廣涉經典古籍,16歲時赴日本學習院就讀3年,后返回臺灣。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進修,后再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法律。林氏家學淵源博,也因此有機會見識許多藏家的古瓷器、文玩、書畫從而培養了對古玩的愛好,對古書畫文物也鑒辨益精。

唐 · 褚遂良《蘭亭序》黃絹本 墨跡 現藏臺北蘭千山館 寄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局部
林氏經數十年搜羅收藏有了相當規模,因收藏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與懷素《小草千字文》兩件珍品取“蘭”、“千”二字,將書齋名為“蘭千山館”。其所藏還有宋蘇軾《杜甫榿木詩》卷、宋高宗《賜岳飛批札》卷、宋黃庭堅《發愿文》卷、宋集朱熹《楷書五言聯軸》、元趙孟頻、管道昇《書畫雙卷》、元《八家書翰》真跡、明文徵明《行書詩卷》、明王陽明《行楷書冊》、明徐渭《草書》、明董其昌《楷書孝經冊》、明顧炎武《章草真跡卷》等巨跡。

唐 · 懷素《小草千字文》絹本 墨跡 縱28.6厘米 橫278.6厘米 現藏臺北蘭千山館 寄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局部
1968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命名 中山博物院)外雙溪新廈落成。1969年“蘭千山館”主人林伯壽,因精于鑒別書畫被推舉為中山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林伯壽潛心搜羅流散海外文物。同時,他希望能開啟私人捐贈文物之風,慨然將個人所藏書畫219件、古硯109方“寄存”中山博物院,并附上100萬新臺幣展曝費,聲明“蘭千山館”文物要永留中山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資料圖
外界不解臺北故宮博物院何以反全球博物館經營趨勢,不但不“保本”還自愿“賠本”,導致這些珍品很可能進入拍賣市場,臺北故宮博物院想再借展也未必借到。
對于“蘭千山館”寄存文物不再續約,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對此回應,“庫房空間有限,保管自身文物已顯狹窄,實不宜長年提供私人無償寄放,耗費故宮資源進行保管維護,排擠自有文物的各項資源。”并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寄存文物之合約陸續期滿后,已通知幾位寄存人取回文物,“蘭千山館”并非特例。

“蘭千山館”小檔案(圖中100萬為新臺幣) 臺灣《中國時報》制圖
國民黨智庫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圣表示,“蘭千山館”文物珍貴無比,這些寄存文物任何一件都可能是幾億元新臺幣以上的天價,站在博物院的立場,那是求之不得,但作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說不要就不要,很離譜。
臺灣地區教育界人士段心儀則直言:“請告訴大眾為什么存放了55年的文物,突然現在就沒有空間放了?”“這些作品是在替臺北故宮博物院撐住臉面的,還曾赴日本借展,為什么不留?”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書畫文獻處處長劉芳如亦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到最后讓當年蘭千山館主人林季丞(林伯壽)先生的一番美意淪為泡影,未免太令人扼腕了!”并表示,“平心而論,蘭千文物如能繼續留在博物館內,不僅保存環境較優,也絕對可以發揮更多元的藝術教育功能。”

宋高宗《賜岳飛批札》卷 現藏臺北蘭千山館 寄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寄存”和“接收寄存”對博物館和私人藏家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接收寄存”是各大博物館必要且重要的經營策略,以荷蘭的梵高博物館為例,500多件作品中就有300多件屬于寄存品。對私人藏家而言,寄存者后代繼承者意見易有分歧,捐贈困難度較高,寄存不失為更有彈性的捐贈方式。
而面對寄存案恐怕不能僅以行政、整理庫房的角度思考,如何讓博物館發揮社會責任,讓珍稀文物的效益最大化應是更為重要的思考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