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價值為何這么貴
來源:華夏收藏網 作者:admin
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

宣德款青花纏枝紋熏爐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特征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盤用元代剩下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中文譯為玻璃藍,以上兩種料實為一種料,同出于一個產地,其特點是色澤濃艷,凝重;在盤上青料濃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鐵銹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類,發色稍淡,雅致,且無“鐵銹疤”,可能是較優質的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和料,但此類較少;宣德青花瓷盤釉汁均凈,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盤大小懸殊,主要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盤)、盛大宴會(大盤)、陳列工藝品等,敦實古拙,造型雋永,看上去圓渾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較永樂稍重,盤的內壁與底交接處,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稱“月亮底”;圈足內墻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為淡綠色;大盤為沙底,小盤為釉底,見窯紅;但總的來看宣德青花瓷盤在造型上不甚講究。
(3)在紋飾上,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如蓮花、牡丹、山茶、枇杷、靈芝;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海水習翼龍,龍紋見四爪,但傳世品中不見四爪龍紋盤,多見三爪龍,還經常出現一只拖著長翎的綬鳥正在啄食枇杷的圖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盤將繪畫藝術成功地運用于瓷盤之上,以寫意為主,圖案畫的很滿,紋飾繁密,紋樣工整,線條往往會出現濃淡不一的筆觸,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龍嘴翹如豬嘴,須上翻,身變粗;宣德青花盤中心畫犀牛望月或一條魚;蓮花多為雙邊蓮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號款,為“大明宣德年制”,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側面或折沿下,款分無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和有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兩種,款以“”字為多,個別用“造”;“德”字中“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鑒定時應注意分辯。
宣德青花瓷器價值貴在哪里!
宣德青花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與永樂青花一樣是繼元代之后青花瓷發展的一個髙峰期,歷史上將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并稱為黃金時代,由于永宣青花從紋飾、造型等諸多方面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且難以區別而又有"永宣不分"的傳說,事實上兩者之處在時代特征上稍作細致觀察,還是能夠分清的。宣德青花瓷的清新雅麗、質樸率真的藝術風格,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含蓄而豪邁的民族氣質,對它冠以國瓷是當之無愧的。
宣德青花瓷以其共同的個性深受保藏愛好者的喜歡,報價漲勢如火如荼,漲幅簡直難以估算。在近幾年保藏界,宣德青花瓷獨領風騷,報價也一路走俏。而業界不得不提的是,2005年一件明宣德青花云龍紋葵口洗在香港蘇富比以964萬成交;2006年一件明宣德青花趕珠云龍紋盌在香港蘇富比以1200萬成交;而在2012年春季拍賣會中一件明宣德青花云龍紋燭臺在澳門中信以2875萬成交,創下其時宣德青花瓷器拍賣成交最高紀錄。可見青花瓷的保藏價值之高,一向遭到買家的追捧,行情可謂一直不衰。
編輯/朱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