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莆田素有“文獻名邦”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admin
這幾日,民營醫療“莆田系”和部隊醫院的合作被推向輿論漩渦。伴隨網絡上持續發酵,“莆田”成了這幾天的高頻詞。其實,莆田市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自唐代以來的1200多年間,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僅僅在書畫藝術領域,就不乏在各個時期勇領風騷,垂范后人之士。
宋玨(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長于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只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山樓對雨圖

宋玨《隸書七言絕句詩軸》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并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于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普鯨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云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杰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麻姑獻壽圖 李霞

蘇武牧羊 李霞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后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云師長秘書。后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云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云軒聲畫集》、《桐云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張琴


張琴畫冊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于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后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李耕



李耕作品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后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臺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后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于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創作中的黃羲
黃羲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