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藝術品秋拍已經臨近尾聲,各大拍賣行秋拍成績正陸續出爐。縱觀本輪拍賣,頂級精品依然是市場資金追捧的主角,甚至在一些門類中,極少數頂級精品的成交額,已經扛起了專場拍賣的半壁江山。這其中,佛教藝術品的秋拍表現,就頗具代表性。
近年來,隨著佛教文物展在全國各大博物館陸續開展,以及拍賣市場上佛像、唐卡等高價成交的精彩表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于佛教藝術品的推崇。為此,各大拍賣行也相繼設立了佛教藝術品專場拍賣。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嘉德2019秋拍“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專場中,上拍97件拍品,成交率74.23%,收獲了9597.9萬元的總成交額,其中僅該專場“標王”——清康熙御制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就錄得6325萬元成交價,占據全場成交額的66%。而隨后北京保利推出的“摧破我執——重要佛教美術”專場上,19件拍品成交率47.37%,收獲了4475.8萬元總成交額,成交價最高的前兩件拍品——14世紀普巴金剛與金剛亥母(成交價1782.5萬元)和清乾隆喜金剛(成交價1000.5萬元),成交總價占該場成交額的62%。從上述兩個數據中不難看出,2019年秋的藝術品市場對于佛教藝術精品的追捧依然十分強烈,普品價格仍然難以突破,同時還反映出精品稀缺的現實窘況。

有業界人士指出,目前佛像市場依然存在瓶頸,世界范圍內來看,佛像市場的困境是精品太少,不像瓷器、書畫那樣每年有億元高價產生,而且前幾年國外出的貨比較多,這幾年國外的資源基本快枯竭了。而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上,一些佛像反復出現,熟貨比較多,很多佛像生貨還沒有出來。一方面不少佛像藏家收藏佛像是為了供奉,這些被供奉的佛像精品短期內很難再出現在市場上;另一方面市場處于深度調整,難以產生理想的價格,所以也不愿把好東西拿出來。而普品永遠會隨著大盤滾動,只有大盤高了,才會帶動中端市場。
可以想見,隨著知識的普及和傳播,藏家鑒賞能力已經有所提高,追求佛教藝術精品的藏家已經越來越多,精品的價格迅速拉高,普品價格在下調,市場兩極分化將愈發明顯。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