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春拍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拾珍
來源:中國嘉德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在中國書畫出版史上,對書畫作品進行著錄的書籍并不少見,但由于沒有影像技術記錄,古代的書畫著錄往往限于文字記錄,且大多局限于個人、某個區域等的收藏。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現代攝影、印刷技術的引入,一些中國書畫陸續影印出版,但大多數為單行本或某個藏家藏品的精選。
1983年,文化部組織啟功、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等書畫鑒定界元老開始了歷時八年,行程數萬里的館藏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工程。他們對全國公藏的古代書畫進行一次系統的全面的“會診”,明辨真偽,分清精粗,共過目書畫作品六萬余件,并陸續出版了《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十四卷。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突破了古代沒有影像技術記錄的局限,為全國的書畫收藏留影建檔,是工具書,亦是研究、收藏、鑒賞古代書畫的有力依據,被眾多專家和學者譽為“迄今為止收錄古代書畫作品最多、最有收藏和研究價值的一部專著”。
中國嘉德本季春拍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將推出兩件“古代書畫鑒定組”慧眼識珠,選定收入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的佳作:董其昌《書畫合璧山水小景冊》與鄭燮《竹石蘭蕙圖》軸。
董其昌《書畫合璧山水小景冊》


董其昌(1555-1636) 《書畫合璧山水小景》 癸丑(1613年)作
冊頁(十開二十頁) 水墨紙本 29.5×22.5 cm(每幅)
出版:
1.《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一冊,12頁,京1—032,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董其昌畫集》圖版146(六開),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版。
3.《董其昌書畫編年圖目》(上)124-127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4.《嘉德二十年精品錄:古代書畫卷·一》,218-219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著錄:
1.《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劉九庵著,29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2.《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壹),勞繼雄著,5頁(注:記其為“真跡”),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3.《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壹),楊仁愷著,5頁,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


此冊作于明萬歷四十一年癸丑暮春,董其昌時年五十九歲,正是他被排擠出京,閑居江南,悠游湖山,研精藝事,已趨大成之時。他擅詩文,工書法,精鑒賞,通佛學。盡讀古今名跡,梳理中國繪畫發展脈絡,以儒學禪學貫通畫學,創立南北宗論,集古之大成而終成一代大師;松江畫派由此創立,吳門盛極一時的藝文風氣遂逐漸由云間取代。其畫遠宗北宋董、巨,近師元四家,而于黃公望、倪云林、王蒙尤多會心。此冊十開,造境似云林,一江兩岸,平林遠岫,構圖簡練而意境空闊;山石則以長披麻淡皴枯擦,松秀潤淹;叢樹多用率筆、復筆勾勒點染,極盡枯濕之變。淡墨輕嵐,一派江南,情景宛然。


畫中董其昌款識,自云作于京口,又圖上多張則之藏印,知為其老友張覲宸所作。
張覲宸,字仲秋,號修羽,精鑒賞,富收藏。王羲之《瞻近帖》、盧鴻乙《草堂圖》、楊凝式《草書真跡》、杜牧《張好好詩卷》、黃公望《秋山圖》、沈周《東莊圖》皆其“培風閣”所藏。董其昌常常扁舟往訪。江上外史笪重光就曾言:“文敏(董其昌謚號)每過京口,必館于張氏園亭。”留連名跡。遇興會,揮毫戲墨,故其家獨多董書畫。其子張孝思,號懶逸,字則之,繼掌父留書法名畫和古玩珍寶,有書畫之癖,精鑒賞,所藏之珍品不輕易示人。


此冊或作江南水村;或作崇崗巖居;或寫山村雨霽;或寫夏木垂陰。有仿惠崇者,有仿吳鎮、云林者,然筆底靈秀,書卷之氣洋溢,則全然自家面目。對開詩題,亦風神散淡,跌宕不減晉人。(其綠溪青嶂一詩已載入其《容臺集》)
張則之(孝思)之后,此冊即歸之于笪重光。笪重光亦鎮江人,為清初頗享聲譽之藝術評論家,與王石谷、惲南田友善,所藏亦精。雍、乾時,此冊為康熙第三子允祉誠府及查映山遞藏,嘉慶時復歸文淵閣大學士卓秉恬,后為李玉棻所得。清末則入孫毓汶之子孫孟延之手。流傳有緒,是董其昌鑿鑿可考的名作。

孫梴(1863-1908,字孟延。清光緒重臣孫毓汶之孫)題后頁:
如此至寶存豈多,未覺千金滿高價。先君文恪公晚年收藏富有,眼福獨厚。翰墨因緣,與溪翁錢玉潭獨有夙契,連獲三卷,皆精真巨跡。因鐫一小印,自號三潭畫隱。惟平居欲覓一董冊而不可得。聞金匱楊藝芳丈有香光大冊,思假觀而不果。陸續收得卷軸多有佳者,而畫冊終不一遇。乃今小子京居嗣守,無力續收。癸卯孟冬下浣,忽承吳穎芝太史世兄示以此冊,云有族人出京易貲。展觀之下,見為書畫合璧各十頁,紙本精潔,寶光迸露,的系至真極精無上上品,且流傳有緒,笪在辛、張懶逸藏印累累。二公皆精鑒賞富收藏,但有伊印記,決(無)非偽跡,與安儀周、金傳聲印記同為賞鑒家所信重。使先君而在,見之當不知如何歡喜。今余竟以賤價得之,收諸篋衍,用補從前缺憾。天上有靈,當亦快慰。惟不獲奉持上壽,親聆緒論。今且大異于昔,欣賞之余,又不禁悽愴傷懷矣。特援筆記之,用志墨緣。癸卯(1903年)冬月朔日,蘭枝館主。鈐印:孫梴印信、孟延、蘭枝、以父任為郎
此冊若逢識者,千金之贈如操左券,奈吾不出手何。笪江上、張則之皆丹徒人,此冊輾轉在二家收藏,理宜然也。張則之名號兩印極精,幾于幅幅打之。笪江上印皆陽文收藏印,宜然也。
吾藏董畫二十余,獨無一冊供展玩。為時將近三百年,巨跡流傳豈易見。忽逢此本何太奇,百一十金價真賤。書畫各十妙合璧,紙色光滑如鏡面。書仿平原意態雄,畫有元諸家遍。墨如垂露猶未干,筆似屈鐵無凡艷。歲在癸丑暮春初,題借禊帖寫應慣。江上外史鑒最真,張子懶逸印非贗。中更內府賜親藩,后乃歸于卓海帆(葉)。今始為余眼中物,年來埋沒何方懸。僅余宋錦作裝潢,上下邊幅多斷爛。入手恰當拱璧看,愜心詎肯連城換。輕輕拂拭絕纖塵,密密藏收包繡段。直待佳時好風日,焚香對之青玉案。永教陪伴此閑身,莫令人知妒且羨。癸卯冬月初二日夜三更,孟延題。鈐印:臣梴印信、孟延、延年益壽
此冊為香光五十九歲作,中年肆力,之后漸臻老境。實得意之筆,豈易得哉。香光生于乙卯。仿惠崇一頁題為京口畫,京口即丹徒也,故為丹徒人所藏,此真源頭清澈。
張孝思字則之,號懶逸,丹徒人。善畫蘭。家有培風閣,精鑒賞,富收藏。《畫史匯傳》
第二頁內“江上笪氏圖書印”,余所藏趙子昂《汲黯傳》真跡亦有是印,與此毫發無異,因是知笪印皆不偽也。
此冊十頁對題,詩意皆于畫有關合,知出一時之作,不能移易。畫末幅總題寫小景十幅,故每幅不皆題款,名家一氣呵成之作,多如是也。仿惠崇洎梅花庵主二題款,小行楷精極,非文敏乘興之筆不能如此神妙,試問誰能作偽。至畫幅十頁,可謂清奇濃淡,無美不臻,的是神品。書則精神奕奕,至今猶若新題墨未干也。鈐印:梴、夢巖、癸卯


允祉藏印:慈圣賜額經德秉哲載福綏厚靖共爾位振藻揚聲含和抱公廣學甄微岳峙淵渟彝章老則味道之腴允迪中和儀云等望璧氣含春
允祉(1677-1732),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封誠親王。通算、歷之學,主持編纂了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為豐富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天文數學樂理叢書《律歷淵源》。
另,據《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可知,是冊曾入藏故宮博物院,后退還。

鄭燮《竹石蘭蕙圖》軸

鄭燮(1693-1765)《竹石蘭蕙圖》 乾隆丙子(1756年)作
立軸 水墨紙本 186.5×97 cm
出版:
1.《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二),滬11-316,160頁,文物出版社,1993年。
2.《揚州畫派書畫全集—鄭燮》,57、58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3.《鄭板橋書畫集》(下),第154頁,長城出版社,2003年。
4.《鄭板橋書畫集》上冊,78頁,民族攝影出版社,2003年。
5.《揚州八怪精粹—鄭燮書畫精選》,11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
6.《鄭板橋藝術珍品集》,150頁,廣陵書社,2006年。
7.《鄭板橋年譜》彩圖3,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8.《揚州八怪全書》(第一卷),90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年。
9.《鄭板橋書畫編年圖目》(上),80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10.《中國嘉德二十年精品錄·古代書畫卷二》,696頁,故宮出版社,2013年。
11.《鄭板橋畫集》,第34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
著錄:
1.《鄭板橋年譜》,黨明放著,244頁,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2.《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肆),勞繼雄著,1910頁,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3.《鄭板橋年譜》,王詠詩著,172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
4.《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肆),楊仁愷著,1597頁,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
落款:南山獻壽高千尺,勁節清風覺更高。積行人家天所佑,蘭蓀蕙種自能饒。乾隆丙子,寫祝劉母卞太君八十榮慶,暨青藜年學兄教可。板橋鄭燮。
鈐印:乾隆東封書畫史、丙辰進士(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鄭燮》56、83印,1454、1456頁)
鄭板橋為官,清正廉明,極盡一個文化人的道德與良心,“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寫出了他以民為本的廉吏形象。后從濰縣解組歸,便以鬻畫賣字為生,不使人間造孽錢,文人傲氣躍然紙墨。此圖寫叢竹數竿,有二枝勁挺直上,郁然有凌云之致,其下嫩竹、蘭蕙搖曳于左右,若兒孫之相攜扶助。其后崖石斜出,墨竹右傾,石則左仰,力量呈向背之勢,更于右方以濃墨題詩數行,下方益現平衡、穩重,暗示根基之平穩貼妥。
據其詩題知為某卞姓的劉氏太夫人祝壽之作,故畫面構思皆不離其祝頌主題。化俗為雅,板橋自是個中高手,故其畫受當時及后世之追捧,親民而不故作高深,是其原因之一。
此圖尺幅巨大,是其精作。

據《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而知,是軸原為上海文物商店舊藏。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記其為“真跡”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