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22春拍大觀書畫夜場 總成交額超3.8億
來源:中國嘉德 作者:編輯: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中國嘉德2022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之 近現代/古代 板塊收槌,總成交額為380,650,000元,83件精品上拍,成交率高達82%。
本場最貴拍品是張宗憲珍藏齊白石94歲創作的《嘉耦圖》2800萬元起拍,很快突破4000萬元,4800萬元落槌,加傭金5520萬元成交。值得一提的是,此畫曾上拍中國嘉德1999 秋季拍賣會,第170 號拍品,當時的估價:80萬-100萬,成交價110萬元,粗略計算今次增值55.2倍,溢價驚人。
第二名是張大千盛年佳作《擬周文矩戲嬰圖》,2800萬起拍,3800萬元落槌,加傭金4370萬元成交。
此外,“繽紛集——聚焦私人收藏” (一)專場,集結如周思聰、盧沉伉儷藏珍、李戰藏畫、郎郎藏畫、懷菊草堂藏珍等專題,或同一上款收藏,或同一畫家創作,流傳詳實、來源可靠之300余件拍品,成績喜人,總成額超6000萬元,成交率高達98%,72.8%的拍品高于估價成交,部分拍品更以估價數十倍落槌,遠超預期。徐悲鴻《春風得意馬蹄疾》(拍前估價10,000-20,000元),300萬落槌,加傭金345萬元成交,領銜本場。

Lot 352 齊白石(1864-1957)《嘉耦圖》 立軸 設色紙本 201×100 cm
咨詢價 成交價:5520萬元
《嘉耦圖》滿幅構圖,寬逾6尺,縱逾3尺,寫一塘秋荷,兩抹紅艷,累累蓮蓬,佳偶一雙。整體風格粗樸厚重,筆力雄健,絲毫不見頹唐態勢。構圖以“滿”奪目,畫面主體是秋荷,兼用水墨、淺絳、花青淋漓畫出的大片荷葉,清楚交代了尾夏將秋的時節;水分很少的墨線時斷時連,運筆的速度調節,營造出難以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體積感,這是叢生的荷梗,它們妖嬈的生長在池塘中,支起一個個熟透的蓮蓬,讓人感受到鮮活的野趣。幾乎占據畫面8成的荷葉,以潑、勾結合的方法畫,墨、色有深淺,筆線有變化。荷花分為對稱的兩處,出現在畫面的右上與左下,這是畫面最亮的地方。
特別的是,兩處紅色用法也不一樣,上方荷花顯然開得正盛,所以它們的紅既飽滿且鮮艷;左下的荷花彎垂,連接它們的荷梗特意用藤黃調入綠色與墨表現,所以這是待歸泥土的老荷,當然它們的紅色要淡,花瓣也不似上部荷花那樣飽滿,甚至已經包不住黃色的花蕊。這種思考的周到,反映在墨、色、筆力的控制上,呈現出一種不違和的自然,個中足見白石老人觀察之細。
《嘉耦圖》首于1963年由白石老人弟子盧光照選入《齊白石作品集》,之后又屢次匯刊于諸多重要出版之中,繼而于1999年由中國嘉德釋出市場,進入收藏大家張宗憲先生的收藏脈絡,成為張先生近現代收藏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Lot 0383 張大千 《擬周文矩戲嬰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38 x 74 cm 丁亥(1947年)作
估價:38,000,000~58,0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4370萬元
1948年,正值張大千傳統創作的最盛期。經過敦煌時期的熏陶與淬礪,繪畫功力大有增進。因緣際會,大千得以在這一時期收藏諸多宋元劇跡,花費巨資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瀟湘圖》均購藏于此時。《戲嬰圖》也是挑戰五代周文矩之作,體現大千“血戰古人”的雄心。這一時期他的畫單中標價最高的幾乎都是擬古之作,董源、巨然、北苑、黃鶴山樵等等,大千完全擁有了駕馭各派的能力,達到了擬古創作的巔峰。
周文矩《宮中圖》不貴施朱敷粉、鏤金佩玉、而貴在得其閨閣之態,能寫出仕女的神態、氣韻。大千取原卷精神 ,借題發揮,畫面中心是“最喜小兒無賴”的四個孩童嬉戲,從孩童的發髻來看,約摸都在總角之歲,即六至七歲。人物所著衣物、佩飾皆精致富麗,衣紋刻畫細膩,上繪祥云、花卉等圖案,正是宮廷繪畫之特色。兩側一立一坐兩組人物亦是從《宮中圖》脫化而來。盛唐衣冠發髻,更為寫實。大千的仕女畫是唯美的,專以表現他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美 ,其風格及題材更為豐富。直通唐人,邁過宋元,凌跨明清。其用筆靈動,身材高挑,豐肌玉骨,眉眼飛動有神采。開臉學唐人以“三白”敷粉,在云發朱唇的襯托下,清麗脫俗,風情萬種,多了許多俊爽健康的風采。大千論仕女畫的容貌,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席,遺世獨立之姿。畫面中卻更為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生機勃勃。大千人物畫以戲嬰入題,閱遍典籍,也是罕見。僅有2011年浮現于香港的梅云堂舊物張大千《多子圖》。《戲嬰圖》兒童玩耍,仕女顧盼,畫面聯動,生動有趣,呈現出一派熱鬧歡樂的喜慶氣氛。

Lot 0403 戴蒼《漁洋山人抱琴洗桐圖》 手卷 設色紙本
引首: 28.8×97.5 cm 31.5×126 cm;跋1:31×335.5 cm;跋2:31×536 cm
估價:26,000,000-36,0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32,200,000 元
《漁洋山人抱琴洗桐圖》為清初詩人王士禛(1634-1711)肖像,像主作高士裝扮,抱七弦琴坐石上,旁有二僮清洗梧桐樹干。清初畫家戴蒼在揚州為王士禛制作,本幅及其前后有當時名流四十三人題跋,是一件清初文人“社交行樂圖”的代表性作品。最早的系年題跋寫于康熙四年(1665)六月,系方拱乾題后隔水,圖當作于是年春夏之際,而王士禛恰好在是年六月由揚州推官任上赴京,任職禮部,其后久居京城。畫卷內外的部分題跋當是他北上前請在揚州或周邊地區友人寫的,其余則是他請在京同僚或回鄉時請親友所作。
同一時期,戴蒼還為王士禛兄王士祿(1626-1673)作《桐蔭》《繡佛》二圖。康熙三年,王士祿遭遇仕途挫折,處于賦閑狀態,四年嘗游杭州,可能是他先在杭州請戴蒼作二圖(《繡佛圖》似有為自己前程祈禱之用意),又將戴蒼介紹給王士禛。

Lot 0402 蔡羽 陸治《銷夏灣記·銷夏灣圖》 正德丁丑(1517年)作、甲午(1534年)作
陸畫24.5×131cm;蔡書24.5×119cm;后紙1 24.5×127.5cm;后紙2 24.5×87cm
估價:18,000,000~28,0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24,265,000 元
銷夏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太湖西山(又稱“包山”)之麓,三面環山,中抱一灣。早在唐代,銷夏灣已經進入了文人視野,皮日休、陸龜蒙等著名詩人都留下歌詠銷夏灣的詩篇。明代以來,吳門眾多名流雅士都曾造訪此地消夏避暑、吟賞流連,吳門著名的文人書畫家蔡羽、陸治更是長居于此。
蔡羽(?-1541),字九逵,自號林屋山人,又稱左虛子、消夏居士,是“吳門十才子”之一,為明代文學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蔡羽先祖宋代時由河南遷徙杭州,后又至吳地,世居太湖西山消夏灣,其別號“林屋山人”、“消夏居士”正源于此。蔡羽幼年喪父,由母親吳氏撫養成長,自少時起折節苦讀,一生十四次參加鄉試未售,晚年由國子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蔡羽與當時吳門一帶的王鏊、文徵明、王守、王寵等人過從甚密,常一同出游,吟賞煙霞,快意人生。由于蔡羽的緣故,銷夏灣更是他們一眾文人騷客常常雅集游玩之地,相關詩文、圖畫極多。
此記卷前有畫家陸治補繪《銷夏灣圖》。陸治(1496-1576),字叔平,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年時居住于包山,因號包山子。擅長山水、花鳥,風格雅逸,是吳門地區較有影響力的畫家。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六月陸治家庭發生變故,其父陸銘病故,按制應居喪三年,因此這段時間以來陸治是較為清閑的,他與師長蔡羽交游漸密,癸巳(1533)仲春時節,陸治在玄秀樓(蔡羽在銷夏灣中的讀書樓)畫下《山靜江橫圖》(現藏安徽省博物館),從畫中景物特征來看,與文徵明《溪山秋霽圖》頗為類似,應該都是描繪銷夏灣一帶景物,陸治在畫中著意表現了山腰環抱中的樓房,正是蔡羽讀書之所。甲午(1534)仲秋制《銷夏灣圖》便是發生在這一背景之下,陸治或是從蔡羽處抑或其他師友處拜觀了這篇《銷夏灣記》手跡,隨即畫下此圖,以增其趣。從卷后高士奇父子題跋也可得知,此記與圖乃是原配,并非后世好事者裁割拆配。次年(1535)陸治為文徵明《春日漫興》詩配《山水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嘉靖十八年(1539)陸治還曾為蔡羽詩歌作《書林屋詩意圖冊》十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啟之幸從林屋先生得詩十章,予乃圖之,則又幸附啟之之冊者也”。由此可見,時風所襲。
陸治這卷圖畫以墨筆完成,畫家抓住了表現山巒物象陰陽凹凸與結構轉折的關鍵之處,以寥寥數筆的簡略手法繪出山環水抱的銷夏灣景致,從右至左,乃是銷夏灣與太湖銜接的河口灘渚,與地理實景吻合。在畫卷右上角有一小樓,透過窗戶看有二人,一人手持書卷,似是為友人誦讀篇章,或是蔡羽招待文友之境況。畫家手法洗練概括,著墨不多,充分利用留白,引觀者遐想,遠承倪云林,近接文衡山,明清之際如查梅壑諸賢簡筆山水于此已現端倪。
結合著錄信息和現存作品來看,嘉靖壬辰(1532)以后,陸治的繪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幾年間作品數量激增,是其創作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階段主要學習吳門宗師文徵明畫風。文徵明長陸治二十六歲,乃是長輩,兩人交往大約始于嘉靖二年(1523),此時陸治已經成年,踏入社交場,陸治父親陸銘逝世時,文徵明推崇其德行曾為其寫墓志銘,足證兩家交誼深厚。

Lot 0364 傅抱石 《醉僧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04.5 x 61 cm 甲申(1944年)作
估價:8,000,000~12,0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20,125,000 元
上款 :“次鶴”即叁、四十年代四川知名金融家丁次鶴。丁次鶴自已開辦的銀行叫福川銀行。四川和成銀行成立于1936年,丁次鶴是主要發起股東之一,任監察、協理。到1948年時,和成銀行在全國各地已有叁十多個分行,叁千多名職工,在金融界中頗有聲譽。丁次鶴也曾任天津分行經理。1942年任川康興業公司監察,該公司董事長是張群。新中國成立后為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總行參事。

Lot 0369 黃賓虹《富春紀游》 立軸 設色紙本 125 x 49 cm 癸巳(1953年)作
估價:8,000,000~12,0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10,350,000元
黃賓虹在其山水畫中空谷足音地續接了宋元法脈,甚至“集傳統山水之大成”,確實達到了一種“筆與墨會,是為氤氳”的超常語言境界,在本質上,他的確是一位具有高度自由精神的人文主義的畫家。從畫中我們看到,他是懷抱著“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和“文以致治,宜先圖畫”的民族情結去描繪中華山川的深幽靜謐之美,深刻詮釋了“形式大于內容”這一藝術概念的絕佳之作。
《富春紀游》作于1953年冬日,時黃賓虹90歲。這一年,黃賓虹被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授予“中國人民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六七月間入院割治白內障,雙目復明,九月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心情大好。其落筆渾穆厚重,象中求象,無法處取法,于無聲處聽驚雷。此作中,黃賓虹于題跋中言“李晞古辟境靈奇,用筆得峭爽勁逸之氣,寫富川山水,似于大癡蹊徑不同”,其用筆的變化多端及枯濕頓挫,金文筆鋒觸紙,密實而凝重,山石樹木的勾勒,即使是最細微的筆觸,也像是“鐵劃銀勾”,不可移易,心應手,手應筆,筆應紙,從叁五次至數十次,出于荊、關、董、巨諸大家墨法之外。

Lot 0378 張大千 《山水四幀》 鏡心 設色紙本 23.5 x 26.5 x 4 cm 乙卯(1975年)作
2,800,000~4,800,000 人民幣 成交價:5,865,000
1975年,大千居于美國環蓽庵,正處于潑彩巔峰期。從四幀山水可見,大千在探索潑墨潑彩的同時,并沒有舍棄傳統的寫意手法。《張大千畫語錄》中述,所謂山水,就是西畫及攝影的風景。國畫中山水的境界最為重要,然而也要筆墨來輔助。有了境界,但是沒有筆墨,或者有了筆墨,但是沒有境界,也就不成為名畫。“寫意兩字,依我看來,寫是用筆,意是造境,不是狂亂抹的。也不是所謂文人遣興。寫生畫認識萬物的情態。畫時先用粗筆淡墨,勾出心里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勾勒皴擦既完畢 ,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近處石頭稍濃,遠處要輕清。創境有曲折不盡的意味。”對比張氏于1960年代晚期創作之山水,這四幅畫作皴法和景物描寫較多,乃回歸傳統手法之佐證。四幅之中《山上人家》以潑墨潑彩為主,其他叁幅包括《湖上歸帆》、《峽帆圖》及《溪山訪舊》則用筆勾勒皴擦及留白較多,接近傾向傳統的寫意山水手法。正是其:“無人無我,無古無今,擲筆一嘆”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