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隨祖:《齊白石四絕十方》序
來源:雅昌藝術網 作者:佚名

齊白石先生,是中國近代最廣為公眾熟知的人物。不論是書畫篆刻,或者傳記故事,家喻戶曉。齊先生的出版物之眾多,在藝術家中,可以稱之為“前無古人”。鄙人雖也曾參役齊白石篆刻的編著,但截稿之后,總有莫名的遺憾。以為,對于其篆刻作品的搜集,終嫌不夠完整;對于齊白石之所以成為齊白石,答案仍不確鑿。就此求教于郎紹君先生,先生以《我們了解齊白石嗎》一文見示,余很是服膺郎先生這樣嚴謹的學術研究者。鄙人以研究璽印碌碌三十余年,但未將篆刻作為重心。齊白石的篆刻,余以為是近代篆刻很有意思的一個樣本。由于歷史原因,其對于現代篆刻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其作品的研究我同樣認為,當以還原其時代,了解其人入手,方可“去遮蔽,見真實”。
齊先生的篆刻,余總竊疑不見其中年精力旺盛時期系統的創作。三年前得緣為《風流石癖》補壁書序,知道了陸質雅及其收藏,以及海上藏家王文甫先生,余欣然謂之重要發現。去歲初,有幸在滬上王宅府邸,觀賞了他的部分珍藏。親手摩挲之下,仍然很是震驚!這批篆刻完全不同于以往見到的齊氏作品。而且,系統性、保存程度之完整,出乎意表。詳審之余以為就研究而言,其中多數皆為無價之寶。何以言之?僅如:石面研磨之平整規矩,絕非石工匠人所為,而一定是出自“芝木匠”巧手之下,不由使人念及白石自述曾以“南泉沖的楚石”習刻的情景:“余學刊印,刊后復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東,復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泥底”。
只有經歷過如此艱辛磨礪,才能研磨出這樣規矩的印面。而一些大印,做四面、六面鐫刻,刻詩刻畫,用刀精益,極盡工巧之能事,除齊白石而外,無人能任此勞。
詢其所以,更得知王先生三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其中酸甜苦辣,百態人生,聞之撫掌感嘆:何言大陸缺少真正的收藏家!至于每一方印石、每幅刻畫的出處、原畫稿等比對。文甫先生曾做過大量資料的考證,這是專門的對比研究,在此不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