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洋子地位如日中天 藝術市場卻不買賬
來源:雅昌藝術網 作者:佚名

在經歷藝評界和披頭士樂隊粉絲近40年的忽視甚至謾罵之后,小野洋子在過去的10年時間里一路高唱凱歌,在藝術界取得了不可撼動的地位。2000年她的個展在紐約日本協會(Japan Society)亮相,卻被《紐約時報》的首席藝評人邁克爾·基默爾曼(Michael Kimmelman)稱為“趣味畸形,故弄玄虛的概念藝術家。”而2014年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的展覽上,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則作出了“美麗動人"的評價。2012年,《衛報》上刊登了一篇關于她在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回顧展的文章,稱小野洋子“實至名歸"的時刻即將到來——他們的依據不僅僅是這一展覽的質量,還參考了她在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斬獲金獅獎一事。而目前正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個展“小野洋子:一個女人的獨角戲,1960-1971”(Yoko Ono: One Woman Show, 1960-1971)則受到了觀眾們的熱捧和好評。
盡管近年來坐擁如此之高的知名度,小野洋子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仍舊差強人意。她的作品從未在任何一場符合其當下身份地位的重要夜場拍賣上出現,或者說,她的市場仍不知所蹤。
小野洋子,《半間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上的細節。該裝置包括多件切成一半的物件,幾乎全數被漆成白色,展品均隸屬一家私人收藏
artnet價格數據庫羅列出了小野洋子53件作品的拍賣記錄,然而在這些拍品當中,只有33件(67%)最終找到了買家。
小野洋子作品目前最高的拍賣記錄由《Play it by Trust (in 33 parts) 》(1986-87)保持,這件作品于2010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成交,雖然遠遠高出了6萬美元的預估價,但最終的成交價也僅有11.65萬美元。這件作品限量8套,是用白色顏料刷白的黃銅象棋。白色象棋的放大版本于2012年在蛇形畫廊展出時,被安放到室外的草地上進行展覽。
小野洋子作品目前最高的拍賣記錄由《Play it by Trust (in 33 parts) (1986–87)》保持,這件作品于2010年5月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成交(售前估價為4萬至6萬美元)
然而第二高的成交價甚至連這個價格的一半還不到。佳士得2012年9月“First Open"特拍上,同樣來自這個系列的作品只拍出了4.75萬美元的價格(估價為4萬至6萬美元)。另外一件署名《抗議》(Protest)的裝置作品《Couple event for those who wish to deepen their relationship》(1973)于2014年10月在巴黎拍賣行Piasa僅僅拍出了1.3萬美元。
小野洋子最低的成交記錄是166美元,這件名為《A celebration of being human》(1994)的作品標注的媒材是“郵票",于2008年在意大利威尼斯Finarte Venezia拍賣會上成交。
小野洋子的拍賣市場如此尷尬,似乎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她的作品多為極度概念化的創作;重要的作品很少在拍賣場上亮相。一位蘇富比的客戶代表說,專家們不太敢預測她的市場,因為可以用來作為參照的數據實在有限。
“和她的作品一樣,小野洋子和商業畫廊的合作關系很不固定。"在被問及是否代理小野洋子的時候,勒隆畫廊(Galerie Lelong)的利茲·波爾(Liz Bowe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對artnet新聞表示。這間畫廊在紐約和巴黎均設有分部,除為她舉辦兩次個展之外,也贊助了小野洋子的其他項目,對于她的市場狀況,畫廊方面三緘其口。
佳士得的專家Han-I Wang是“First Open"特拍的主要負責人,她告訴artnet新聞:“小野洋子的作品很漂亮,但是極具概念性。她被當作行為藝術家,她的雕塑/裝置作品和行為藝術攝影會時不時出現在拍賣場上。"她指出,小野洋子的雕塑和裝置作品在藏家中更受歡迎。
“我們手中大多數小野洋子的作品都是做成小尺寸的限量版,很快就能銷售一空。"多倫多Art Metropole的商店經理兼策展人Jesse Huisken說:“我們還有一些庫存,銷售也很穩定。"
雖然概念藝術和臨時性作品沒有市場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許多同類型的藝術家——比如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勞倫斯·韋爾(Lawrence Weiner)——依然找到了將臨時性作品變現的方法。在artnet價格數據庫中,阿布拉莫維奇相當多的成交作品都是關于她行為藝術的記錄,最高的價格是2015年在紐約佳士得創下的36.5萬美元,作品名為《The Complete Performances (12 Works) 》(約1994)。韋爾的最高成交價格是18.5萬美元,作品是一件墻上繪畫。
正如Cromwell Art, LLC的獨立藝術顧問溫迪·科隆維爾(Wendy Cromwell)所言,小野洋子似乎從未考慮過在藝術創作之外創造出一個屬于她的可持續銷售市場。
“如今,她讓我想起了提諾·塞格爾(Tino Sehgal)以及他的場景表演作品。” 科隆維爾用比較的方法做出說明。需要指出的是,塞格爾不允許對他的作品作任何攝影、視頻的文獻記錄——雖然這些方式可以制造出能夠出售的作品——別說銷售了,” 科隆維爾說。塞格爾以口頭交易聞名藝術圈,古根海姆美術館在2010年舉辦了他的展覽之后,買下了他的行為藝術作品《This Progress 》(2006)。“他的所有行為藝術都賣掉了,它們甚至都有限量版本的編號。”
小野洋子在勒隆畫廊(Galerie Lelong)的展覽“Doors and Droppings"(2011)現場圖
據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發言人瑪格麗特·多伊爾(Margaret Doyle)、策展人克里斯托夫·舍里(Christophe Cherix)、克勞斯·畢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和弗朗西斯卡·威爾莫特(Francesca Willmott)所說,為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個展,他們和小野洋子以及其工作室的成員有著密切的合作,因而可以使用一些鮮為人知,甚至從未面世的影像資料。
他們同樣也與學者團隊進行合作,包括Midori Yoshimoto、克萊夫·菲爾波特(Clive Phillpot)、朱莉婭·布萊恩-維爾森(Julia Bryan-Wilson)、大衛·普拉茨克(David Platzker)以及強·亨得里克斯(Jon Hendricks)。他們不僅為畫冊撰寫論文,也在英國、日本以及美國等地進行了大量的訪談,這些素材都被策展人用作研究材料。
他們更進一步資訊了一些私人及公共文獻庫,目的是發掘那些未經出版的圖像和信息。在博物館自身擁有的館藏外,這個展覽還向一系列公共機構(包括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和西北大學圖書館)以及私人收藏(比如底特律著名的“吉爾伯特與萊拉·西維爾曼激浪派收藏”(Gilbert and Lila Silverman Collection),他們曾于2008年向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捐獻出了大約100件小野洋子的作品和現場創作)發出了租借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