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收藏者又愛又恨的拍賣行
來源:季濤 作者:admin
拍賣行在藏家心目中是又愛又恨。有人因為自己的優質藏品送拍賣行拍出了意想不到的高價而感恩不盡;有人因手里的東西證真證據不足被拍賣行拒收而惱怒,因而說拍賣行只收熟人的東西;“國寶幫”們囤積了大量假貨找不到變現的出口而大罵拍賣行“是利益集團的幫兇”、“將國寶排斥出國門的文化漢奸”;而不懂行的買家急于想投資古玩藝術品賺錢也罵拍賣行“不保真”、“賣假貨”。
實際上,拍賣行是企業,其目標就是要贏利;拍賣行靠品牌才能生存,他們要拍真貨,誰也不希望自己老賣假貨最后被市場所淘汰;拍賣行之間的貨源競爭十分激烈,遇到真品、好貨甚至會互相打“降傭戰”,或先行付擔保款給送拍人,只要買家喜歡的好東西,拍賣行怎么會不要呢?各大拍賣行每年要去美國、歐洲、日本征集,花了大量差旅費,身邊有好貨為何不要?在“高仿”古董泛濫一片的當今,只有可能把假的誤當真的去上拍,怎么有可能把真品當假貨拒絕呢?邏輯上都講不通!送拍人罵拍賣行挑剔拒收,買家又怕拍賣行拍假不保真,本身就是矛盾。
由于古董為古代所制作,當代人無法親見其制作過程,因而,從理論上講,其真假往往難以有絕對定論,只應以百分比來表示相對的真假。一件古董的鑒定考證證據的齊備程度,專家看真與看假人數的對比,都可能成為確定真假百分比的依據。這也是為什么拍賣行或古董店無法保真(保真意味著百分之一百)的原因所在。
用百分比判斷古董相對真假,反映在市場上,拍賣場就成為了給古董定價的最好方式:證真的證據越全越可靠,說真的專家人數越多,證真百分比就越高,拍賣場上為此的出價也就越高;反之也是一樣,越沒把握、沒證據的古董越不值錢。也即,“開門真”最貴,“開門假”價格最低!如今在古董市場上,外表相似的器物,證真證據越多,流傳過程越清楚,拍賣成交價相差得也越大,這種分化趨勢今后有可能會繼續拉大。好的東西大家都會去搶,沒把握的就沒人要。
近年來,內地的高仿瓷器越仿越“逼真”,鑒定瓷器真偽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高仿瓷器沉重打擊了內地的瓷器收藏市場,瓷器拍賣市場多年來也因此一蹶不振。原因很簡單:買家越來越難騙,越來越挑剔!
以往,許多古董收藏者,由于入門途徑不對,老師不合格,或自己剛一知半解就想“撿漏”,結果許多人買了假古董、假瓷器,有人為此投入了大量的金錢。筆者二十年中曾遇到過無數買錯東西的藏家與藏品。當這些手里急于將假古董出手的人送不進大拍賣行時,就會找到那些承諾送到香港、澳門拍賣的所謂展覽公司、文化公司、小拍賣行,于是,先收“圖錄費”、“宣傳費”的騙人伎倆就應運而生了,某些假貨藏家著急出貨最終被騙。送拍人怎么沒想清楚,國家的《文物保護法》怎么會允許文物出境去拍賣?同理,“國寶幫”們到海外“埋地雷”的那些所謂“國寶”又都是怎么混出的國門?
由于這些公司算計在先,合同完備,因此法庭的判決無不是以送拍人敗訴為結果,騙人者還贏官司,著實讓人氣憤!3月17日,上海市公安部門整體出動,抄了26家這樣的“騙子公司”,抓了上百人,有力地打擊了假貨與假拍的騙局。
大量持有假古董的人依然到處尋找著買家。也有人將自己收藏的“古董”建起了私營博物館,希望借此能給自己的藏品“樹碑立傳”;有人打著建私人博物館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旗號借機向當地政府要土地,要補貼,以換取另外的回報;更有人,以捐贈的名義將自己未經專業鑒定的藏品塞進高校的博物館,其目的也許是在為大量“非標準器”建立起館藏標準,以有助于為那些未來的私下交易提供依據。
隨著公開展覽,在眾多專家與收藏愛好者的監督和評判下,那些沒有根據、來源的“古董”依然很難成為“標準器”!代表了眾多挑剔的收藏家與古董行家的拍賣行,連體制內外所謂“專家”開具的鑒定證書原本就一概不認,怎么會相信那些私營、合營博物館的“非標準器”呢?!
未來,隨著人們的防范意識越來越強,假貨也許依然難以找到出路!而大量積壓的假貨賣不出去,才會倒逼那些制造假貨的人收手關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