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藝術衍生品賣10億 是否能復制粘貼?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網絡
藝術衍生品是藝術作品衍生而來的藝術與商品的結合體,具備一定的藝術附加值。近兩年來,故宮在藝術衍生品上可謂動靜頗多。從“金榜題名筆”到“頂戴花翎官帽傘”,故宮將許多珍品以藝術衍生品的方式進行開發和傳播,讓大眾能夠通過手機下載、微信互動、網絡購買的方式,不用進故宮也能欣賞、購買或收藏“藝術珍品”。
2012年以前,北京故宮主要收入為門票收入,藝術衍生品占比很小。2012年后,故宮在產品授權、種類及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2013年故宮的在售商品就突破了5000種,銷售額突破6億元,2014年銷售額突破9億元。2015年,帶動文創周邊產業實現銷售額近10億元。
故宮藝術衍生品受到追捧給我國藝術衍生品帶來哪些啟示?故宮藝術衍生品之路可否復制粘貼?
【相關文章】故宮藝術衍生品賣10億 是否能復制粘貼?
正方觀點:
博物館主要職能是展覽、收藏、研究和開展公共服務,不能過于商業化,但對博物館的資源進行價值挖掘是一種國際慣例。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經營如何進行管理與規范,在管理機制上是可以探討和研究的。
另外,藝術衍生品本身就是一種產品,它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產業的鏈條。藝術衍生品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延伸,具有無限延伸性且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能有較高的附加值。在產業化過程中出現一些可喜變化,一方面,有良好的設計能力的中小企業、設計工作室、獨立設計師,甚至一些沒有設計經驗的個人正在不斷進入衍生品這個領域,增加了市場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導下,互聯網自媒體、眾籌等方出現更多銷售推廣方式和渠道,形成創意、生產、流通與消費資源的新型整合與匹配,提升產業水平與產業效率。
反方觀點:
故宮藝術衍生品之所以賣到10億,是因為所有的藝術衍生品設計都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有故宮的元素。在設計時,必須直觀體現出故宮現有元素,例如藏品、建筑。二是要講故宮的故事。不能脫離故宮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強烈的相關性。三是故宮獨家銷售,包括線上或線下渠道。因為故宮有極強的代表性和知名度,容易引發較高的關注度。
另外,很多博物館屬于管理機構、收藏機構和研究機構,而藝術品開發的是創意設計行為,因此在這方面許多博物館缺乏創意設計機構和人才。如果要進行這方面的開發就必須要和社會的創意設計公司進行很好的結合,而且發揮社會創意公司的這些創意人才的作用,將藝術衍生品的開發與社會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