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翰海2019秋季拍賣會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中國書畫網編輯部
北京瀚海2019秋季拍賣會將于12月11-14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酒店(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一號)舉行。本屆拍賣會將推出八個專場:近現代書畫(一)、(二),古代書畫、法書楹聯、紫甌凝香-紫砂藝術、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中國當代書畫,及古董珍玩。中國書畫仍是本屆秋拍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個專場共推出850余件拍品。
預展時間 :12月11-12日
預展地點:北京嘉里中心酒店(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一號)
拍賣時間:12月13-14日
拍賣地點:北京嘉里中心酒店(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一號)
重點拍賣場次 及 拍品推薦
近現代書畫(一)
Lot1-120
拍賣時間:12月13日 9:30開始
近現代書畫(二)
Lot201-510
拍賣時間:12月13日 13:30開始

Lot13 齊白石(1865-1957)《三蟹圖》軸
水墨紙本 1946年作 66.5×33.5 cm 文物公司舊藏
款識:借山老人齊白石八十六歲時作。鈐印:齊大。鑒藏印:立希心賞、鄭立希考藏記
估價: 80,000-120,000
齊白石愛蟹,愛看,愛吃,也喜愛畫螃蟹。齊白石喜歡將螃蟹放在地上或者水中,看他們橫行覓食。1917年齊白石曾在一冊螃蟹上題:“借山館后有石井,井外常有蟹橫行于綠苔上,余細觀九年,始得知蟹足有規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畫此者不能知”。由此可知,白石對螃蟹的觀察,非一朝一夕,而是通過長期觀察,方了解螃蟹的習性。爾后幾十年間,他對描繪螃蟹的藝術探索,從早期到晚期的筆墨有變化,造型也不同。他筆下有水中之蟹,有地上爬行之蟹,有蝦與蟹戲玩,也有在盤中受人品嘗之蟹。
此《三蟹圖》畫三只大螃蟹欲從蟹簍中逃生的情景。蟹簍傾倒,兩只螃蟹順利脫身,還有一只奮力于簍口掙扎,眼看就要成功了。白石老人在變化和節奏感的處理上是高手中的高手。三只螃蟹,濃淡墨色略有差異。蟹簍與螃蟹的“之”字形曲折排列賦予畫面強烈的動感與時空感,又與題款形成一個三角形,穩定畫面。整幅畫面非常扣人心弦,又趣味十足。

Lot99 王雪濤 《秋菊草蟲》
設色紙本 鏡心 91×34.5 cm 文物公司舊藏
款識:天風閣燈下戲筆。鈐印:蘿月堂、王雪濤印、狂濤
估價: 30,000-50,000
王雪濤的草蟲來自于寫生,形神兼備,筆法精到,動態生動,介于工寫之間,賞心悅目。本幅《秋菊草蟲圖》,菊花的枝條或用花青或用淡墨點染,濃墨勾筋;白色菊花細筆雙鉤,紅色菊花以朱膘快筆寫出,競相斗艷。下方厚厚的細草細筆青綠勾寫,筆繁色重,很費功夫。泥草中一柱秀石淡墨勾形敷色,濃墨點苔,層次分明。


畫中的神來之筆是數只昆蟲,將畫面點綴得豐富多彩。對著石根部呆立著一只青蛙,腿腳及爪勾勒得極為逼真;對面有兩只蛐蛐,勾寫工致,似乎在不知疲倦地唱著歌;兩只螳螂也來湊熱鬧,一正一反,一立一倒;三只蜜蜂扇動著薄得透明的雙翅,翻飛在菊花上方,神形俱肖,意興盎然。

Lot458 吳昌碩《竹石圖》軸
水墨紙本 1917年作 136×67cm
款識:茅屋四隅幽,新篁看欲活。曉來山雨多,秋煙生一抹。丁巳歲十有二日幾望呵凍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老缶。鈐印:吳俊之印、吳昌石、雄甲辰
出版:《近代中國畫選》,集古齋•博雅藝術公司,美術家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七月出版,第二頁
估價: 500,000-800,000
吳昌碩除了喜歡畫紫藤外,還特別喜歡畫竹,曾言:“平生喜畫竹,弄筆春起早。”他學過蘇軾、吳鎮、石濤、李方膺、張賜寧等,所以他筆下竹有吳鎮的不拘繩墨、老筆紛披;有石濤的豪放灑脫、渾厚淋漓;有李方膺的飽滿蒼勁,鐵骨錚錚。
本幅《竹石圖》中,竹竿勁挺而不失順勢,紛披的竹葉用焦墨,以對應淡墨的斜石,更打破畫面上幅的虛空,又以淡墨補幾竿竹,略微與石勢相背,以補畫面右方之虛,兼營造出前后的空間深度。水墨淋漓,墨點斑斑。竹石自畫幅底部往上生長,右側長跋則從畫幅頂部直落而下。縱直中又頗多變化,氣局無限,韻味十足。


Lot 85 殷梓湘(1909-1984)《柳溪浴馬》軸
設色紙本 1939年作 148×79 cm 北京工藝懋隆貿易有限公司舊藏
款識:己卯冬月上澣,梓湘殷錫梁。鈐印:殷錫梁印、梓湘、豐樂堂
估價:30,000-50,000
殷梓湘擅畫山水人物,20世紀40年代尤以畫馬聞名于世,為海上名家。據載其目力奇佳,能于月下繪畫,運筆如飛。其畫山水出于“四王”正統畫派,敷色多用青綠法。人物、鞍馬兼取郎世寧的寫實畫法而淡化其“素描”的意味,于寫實逼真的同時注重骨線的表現。造型生動,逸趣橫生。
本幅《柳溪浴馬》,畫溪水一灣,清澈透明,坡塘楊柳,翠竹成蔭,駿馬五匹,馬倌二人。馬姿生動多變,各不相同,但皆悠閑自在,溫順馴服: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臥立顧盼。馬倌們有的牽馬緩行,有的潑水洗馬,皆流露出愛馬如命、盡守職責的神態,年齡、外貌、動作都富有個性,而態度雍和。人馬線描工細勁健,嚴謹中蘊雋秀;樹木、坡石行筆凝重,蒼逸中透著清潤。人物須眉之動靜、衣紋之飄逸、馬匹鬃鬛之舒展、四蹄之抑揚,皆絲絲入扣,意態生動,形神兼備,不失為妙逸并具的佳作。

Lot59 徐操、王雪濤合作《柳毅傳書》軸
設色紙本,97.5×40.5 cm,文物公司舊藏
款識:柳毅傳書。雪濤綴景,燕孫畫人。鈐印:燕孫、雪濤
估價: 30,000-50,000
本幅描寫的是柳毅與龍女在涇水相遇,二人相識,龍女哭訴身世的場景。
徐燕孫的仕女畫多取材于傳記故事或古人詩意,有著雅中兼俗的特點。在女性美的標準上,他擺脫了明清多數畫家以病弱幽怨或端淑沉靜為美的風氣,而是取法唐宋兼參老蓮,在人物造型和用筆設色上均有表現,尤以衣紋用筆最為突出。在《柳毅傳書》圖中的兩位主人公,或折蘆描、或釘頭鼠尾描,寥寥數筆即刷出衣褶,僅在眉目間略用細筆勾勒,手法獨特,奔放而有法度,人物情態呼之欲出。王雪濤的補景用筆十分老辣雄健。柳樹的勾勒,草草幾筆,而筆的運動提按頓挫鮮明,顯示出節奏和韻律。柳葉的撇掃也極帶書意,點撇十分隨意而且迅捷 ,細看章法井然。兩位大師的筆墨簡潔生動,以寫意為主,又兼帶工筆之精致,細部刻畫的精湛又使畫更為耐看,稱得上珠聯璧合。


Lot486 吳鏡汀《溪山雪霽》軸
設色絹本 79×39.5 cm
款識:溪山雪霽。仿李營邱,參用河陽筆意。子英大兄大人雅鑒。山陰吳熙曾。鈐印:吳熙曾、鏡汀書畫
估價: 30,000-50,000
吳鏡汀先生是20世紀北京畫壇重要的傳統藝術家,他為傳統山水畫在新中國時期的變革做出了許多重要的探索。但是一直以來,關于其藝術資料的梳理和研究都比較少,很多人對于這位京派畫壇大家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他早年師從北京畫壇領袖金城,后與其弟吳光宇共同加入金城創辦的“中國畫學研究會”。1941年2月,兄弟二人在北平舉辦“吳鏡汀、吳光宇昆仲展”,周懷民、啟功等相繼受業。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前,吳鏡汀在京華畫壇已卓然一家。
本幅《溪山雪霽》筆墨精湛,可以稱得上他年富力壯之際,擬古山水的力作。整幅畫遠追宋畫,平遠、高遠、深遠兼具。近景最下部有幾棵穿天的松柏,偃仰挺拔,各具姿態。觀景閣臺上,兩位高士背手而立,似乎在欣賞溪山的雪景,顯得悠閑自得。隔江對岸雜樹連綿。沿階而上,殿堂廟宇數間,又有水閣飛瀑隱現于山崖間。遠處層巒迭嶂,懸崖峭壁。山頂披上雪裝,白雪皚皚,山頂部衰草疏落。山石用淺墨濕筆線皴,形如麻線下坡,又似細流沖出的紋路,寒雪用白粉渲染。筆墨松勁,濃淡變化自然。

古代書畫
Lot601-855
拍賣時間:12月13日 15:30開始

Lot765 高其佩(1672-1734)《濯足圖》軸
設色紙本 86.5×40.5 cm
款識:其佩。鈐印:高且園、指頭畫
估價: 80,000-120,000
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號且園。遼陽鐵嶺人。《國朝畫征錄》說他“善指頭畫人物、花木、魚龍、鳥獸,天姿超邁,奇情異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高其佩以指代筆,既有筆法,又有筆所不能到的意味。
本幅《濯足圖》中,畫中遠山朦朧可見,像是被山間霧氣所繞,而變得若隱若現;正中崖石嶙峋,有兩棵蒼松,屹立挺拔;山泉蜿蜒而下,匯入山澗溪流之中,溪畔有位高士正濯足暢懷于此。畫家用簡練的筆墨表現出了高士的閑情逸致,突出了其忘情于山水的豁達性格。全作以水墨為主,松針、叢樹略以花青點染,生動有力。高士著筆不多,而悠閑的姿態十分鮮明。意境清幽,筆力穩重而顯空靈,畫風豪放,指畫技巧嫻熟,堪稱佳作。


Lot989 羅復堪(1872-1955)《行書十二言聯》軸
金繪箋本 1927年作 191×41.5 cm(每幅)
釋文:小樓昨夜東風吹皺一池春水,梧桐更兼細雨能消幾個黃昏。
款識:釋堪十三兄先生愛飲冰室所集詞句屬書,重光虞美人,馮延己謁金門,漱玉聲聲慢,趙汝迕清平樂。丁卯中秋,悉檀居士羅惇?寫祝。鈐印:羅惇?、羅復堪
估價: 25,000-35,000
此《行書十二言聯》用紙考究,系手繪描金花卉蠟箋,顯得富麗堂皇,光彩照人。羅復堪應“釋堪十三兄”之請,書梁啟超集詞聯于上。
羅復堪(1872-1955),名惇?,字孝瑴,號照巖、敷庵、復庵、復堪(一作復戡),別署悉檀居士、羯蒙老人、鳳嶺詩人,廣東順德人,民國時期北京“四大書家”之一(其他三位是寶熙、邵章、張伯英)。
全作運筆加強力度,撇、捺、垂露都筆筆送到,大有雄放之氣。同時,在法度之中加以變化,如“更”、“幾”、“皺”幾個字的捺都有意收斂,卻又各具特色,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而富有個性。結體造字有一定斜度,起筆點按,渾厚沉穩,拙樸中蘊含風韻。每個字的結構疏密參差,得自然之趣。
上款“釋堪”是李宣倜(1876-1961),字釋龕、釋堪、釋戡,號蘇堂,別號阿迦居士。早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回國后,歷任慈禧的御前侍衛、民國大總統侍從武官、大總統軍事幕僚、北京大學教授、行政院參議等職。1927年1月12日特任文威將軍、晉陸軍中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