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松峰曉靄圖》拍出5865萬 價格3年漲50%
來源:中國美術家網 作者:admin

▲張大千 | 松風曉靄圖
“7月9日,北京銀座2016春季拍賣會在京舉槌。在下午舉行的“中國書畫”專場拍賣中,張大千繪于1969年的《松峰曉靄圖》拍出5865萬元人民幣。此前,該作品曾多次現身拍場,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三年中,《松峰曉靄圖》漲幅已達到50%。
據北京銀座拍賣官網資料顯示,該幅張大千作品高186.5 cm、寬95.5cm,以潑墨潑彩的形式繪就,畫于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的巔峰期。畫作款識有“爰翁”“己酉八月作”,鈐印包括“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處”、“大風堂”、“自詡名山足此生”。
此前,在拍賣預展現場看到,《松峰曉靄圖》整幅畫作以山為主體,山峰處有點點孤松立于曉霧之中,巖谷幽深處復添蟠松,畫面頂部繪有輕柔白霧。當時,該作品以“估價待詢”形式亮相預展。
當日,該作品以3800萬元起拍,經過約3分鐘、十幾輪競價,由場內買家購得。拍品最終以5100萬元人民幣落槌,按照15%的傭金計算,成交價為5865萬元人民幣。
《松風曉靄圖》作于1969年,正值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的巔峰期。張氏先把墨彩倒在畫紙或畫絹上,然后讓墨彩半自動式地流動。此創作手法及有關視覺元素與美國戰后藝術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動繪畫之風格相呼應,顯示張大千對西方藝術潮流觸覺之敏銳,并從中吸取養分,突破其個人風格。
此畫充滿著對比之元素:傳統與創新、陰陽、明暗、抽象和模仿細節共冶一爐。天藍和孔雀石綠潑彩令構圖具節奏感,畫面頂部的輕柔白霧乃張大千在1967年至1969年間喜用白色的佐證。最后他按照墨彩的情況在畫面上添加蒼松、樹枝等,令畫面充滿戲劇性和詩意。
張大千的潑法,并不單純地往畫紙(絹)上潑墨,而是相當費時費事,其繁復處理過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濕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后,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等到墨暈固定后,張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于是從混沌中開辟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閑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由于每一次潑墨流動的效果絕不會重復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創造經驗,畫面、章法也絕不會有雷同,此與西方自動性技法相通。張大千處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對完成度的要求,全賴他長年養成的傳統山水素養,以及他對真山水的閱歷,二者相互醞釀而成,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范圍之內。
張大千研究專家傅申曾表示,此《松峰曉靄圖》乃大千先生己酉(1969年)八月所作。蓋數月前甫完成名作黃山前后澥圖卷,正當其潑彩之巔峰期。此幅彩墨流動,大氣渾淪,松峰朦朧,兀立于曉霧中,尤為奇絕。巖谷幽深處,復添蟠松,更增筆善之美,真大千先生得心應手之作。足見這幅作品在張大千眾多作品中的地位。
該件作品曾多次在拍場亮相。2001年,《松峰曉靄圖》曾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拍出521.5萬港元;2012年,在當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2978萬港元成交。該作最近一次亮相拍場是在2013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當時的估價為估價2200萬至2800萬元,成交價達到3910萬元人民幣。
時隔三年,《松峰曉靄圖》再次亮相北京拍場,并以5865萬元成交,三年中漲幅達到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