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藝術先鋒和實踐反思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admin
在研究藝術人類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當下中國藝術家的藝術城鄉建設工作,并認為這是一個亟待加以人本探索的論題,就邀請了幾位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一定成就的藝術家參與我召集的“藝術人類學理論前沿研討會”,這次研討會首次在國內設立了藝術鄉村建設專題,同時涉及城鎮的藝術建設與改造。作為一個學術討論話題,作為藝術社會實踐的鄉村和城鎮藝術建設已經逐漸地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人類學家為什么要關心藝術社會實踐?
首先,藝術的先鋒力量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的區別是:人是唯一能夠運用象征性思維的動物。由于具有象征性的思維,人們就可以運用象征性的手段,以與所要表達的意念并不同態的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且從可以算作是人類的生活開始,人類就用象征性手段來表達他們認為最重要、最神圣的那些內容。在這些場合中,象征性手段多數是用載歌載舞、絢麗多彩的形式加以表現的。因此,可以說,人類生活一直伴隨著藝術。且不論15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從19世紀中期開始,藝術在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革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有很多藝術家以“先鋒派”的觀念和實踐,以創新的形式給世人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覺感受。
我們應當怎樣去認識藝術的先鋒力量以及它突破性的思維和實踐呢?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就要有他的獨特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必須突破社會可能束縛人們的各種枷鎖,力求打破人們對于既定藝術手法和形式的框架,擺脫社會既定思維和對于特定形式的認可,嘗試突破既有的社會模式、程序規則。從這個角度說,真正可以稱得上藝術的往往是能夠走在多數人前面、發揮敏銳的感受力和杰出的表現力、敢于嘗試、敢于打破常規的人。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在社會文化的變革中,如果要讓社會和文化有新的創新,就必須要有新的思維,必須突破原有的觀念體系和知識框架,必須要對社會已經蔓延的“常識”進行反思和批判。這里的“常識”,指既定的思想框架和既定的方法路徑。盡管這種思想框架和方法路徑可能是人類智慧和實踐的一種積累,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很可能又變成了一種枷鎖,限制和捆綁著人們的創造力。我們的反思、修正、突破和創新,都需要不斷地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在這樣的狀況下,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藝術家和力求對于“常識”進行反思的人類學家,也許還有其他具有反思和批判情懷的社會科學家和人文學者,就開始了某種不謀而合的社會實踐。目前在中國的鄉村和城市,藝術家和社會文化學者已經在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建設和改造。這種藝術社會實踐,不僅改造了景觀,創造了生活的新空間,更有可能影響或者將要影響人們生活的社會和文化,這必然會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重要創新之源。
其次,在藝術作為先鋒力量發揮作用時應當有不斷的思考。在與社會文化緊密關聯的藝術城鄉建設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社會實踐相關話題的探討就顯得尤為必要,甚至需要更深入的討論。譬如,在藝術城鄉建設實踐中,如何看待當地村民和居民?除了藝術家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之外,怎么認識村民和居民在藝術城鄉建設中的作用?在藝術家充分發揮其獨特藝術創造力的時候,怎樣發現能夠給予藝術家自身更多新刺激和新靈感的動力、發現新的藝術創造之源?如何在藝術社會實踐中讓當地村民和居民有更多的參與行動和更強的參與感?調動他們的主動性,使得藝術家們所開創或開展的藝術社會實踐活動在啟動以后能夠慢慢地變成當地人自己的一種事業、一種營生。
在當下的城鄉藝術建設中存在著多種形式。有些藝術家到那些已經成為或者正在成為廢墟的鄉村和工業區去,利用他們獨到的眼光去發現殘存景觀具有的美學意境,加以某種裝飾或修整,使之成為新鄉村和城鎮一景;也有藝術家在藝術城鄉建設中,逐漸在實踐中注意到與當地村民和居民的關系,不斷進行調整和新的嘗試,使當地人在城鄉藝術建設中逐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還有的鄉村藝術建設者拋棄城里人和學院派既有的藝術觀念,著力去發現鄉村自身的環境之美和文化之美,發掘地方性的審美觀念和實踐,激發民間社會的藝術活力。在此過程中,如何激發和調動當地人的文化自覺和主體意識,怎樣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城鄉藝術建設之中,讓這些與每個具體地方最為相關的人們在城鄉藝術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去關注鄉村和城鎮存在與發展的主體及其主體性,重新喚回人類生活中非常豐富的“地方性”和“地方感”,就成為當下各種形式的城鄉藝術建設中迫切需要加強的方面。
最后,應當面對社會生活現實,回應現實需要。在當代社會信息化、全球化的情境之中,應當力求探索當代村民和居民的生活狀態之下城鄉藝術建設與當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路徑。傳統的民間藝術與當代社會情境的銜接,技術和藝術觀念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多的討論,不僅涉及傳統手工藝技藝和音樂、舞蹈、美術技藝,還需要關注現代科技與藝術的關系。電商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微博、微信和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公共信息平臺已經在對公共輿論和公共知識生產發揮重要的影響。關注傳統,并非把鄉民和城鎮居民拋棄在現代生活之外,而是要使他們成為藝術城鄉建設中的真正參與者和受益者。在藝術先鋒力量的發揮中,應當尊重當地人在當代生活中的感受和期待,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增強民眾生活的幸福感和詩意。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王建民
